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重生大唐之五子奪嫡> 0024 名節重於泰山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0024 名節重於泰山 (1 / 2)

當長孫無忌見到李恪的長相時,心頭警惕之心不由得更甚,古人講究面相,用他們的話來說,這李恪有帝王之相。

長孫無忌見李世民以及在場的眾位大臣對李恪都極有好感,心中下定決心要好好打壓一下李恪,讓他放棄他不該有的念頭。

“孩兒拜見父王!”李恪跪拜道。

“嗯!平身吧!”李世民微笑道。

“謝父王!”李恪接著便向眾人拱手道:“拜見各位大人!”

眾人見李恪有禮有矩,便紛紛向李恪問好!

“不知父王詔孩兒來有何要事?”李恪向李世民問道。

“呵呵!漢中郡王殿下,是我等見郡王的詩詞寫得頗為清新別緻,忍不住想請教一番,這才請殿下過來一敘。”房玄齡微笑道。

這時又一位四十來歲,長的肥肥胖胖,滿臉微笑的中年人來到李恪面前道:“嘿嘿!殿下,不是老夫懷疑殿下,只是殿下才十一二歲,就能寫出如此優美的幾首詩詞來,實在是有些匪夷所思,殿下如果這些詩詞是抄襲來的,現在如實的告訴太子殿下,太子念在你年幼並不會責罰你,可不能為了一些莫須有的名聲而鋌而走險不知悔改,終而鑄成大錯喲!”

長孫無忌此話一出,全場無不皺眉,蕭瑀、封德彝等李恪的支持者滿眼通紅,恨不得把長孫無忌一口吃掉,質疑一個人詩詞文章是抄襲而來,可以說是對這個人懷有極大的惡意,如果質疑得到證實,那麼這個人的名聲便全完了。

古人尤其是讀書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把自己的名聲看得極重,孟子說捨生而取義,就是說寧可死也要保住自己的名節,君子更是守身如玉,名聲同時也是你在社會上立足和生存的條件。這種名聲觀在一定程度上約束了讀書人的行為,使其不敢做出大逆不道的行為。

古人信奉生死事小,失節事大,所以古時要名不要命的大有人在,特別是一些清流或者御史甚至為了博取名聲不惜搭上自己的全家性命去觸怒皇帝,為的就是能落下一個好名聲而流傳千古。

在隋朝之前,有一個好名聲是為官最基本的要求,在科舉制度還沒有出來之前,一般人要想當官最主要途徑就是舉孝廉,孝廉就是“孝順親長、廉能正直”。也就是說如果你沒有“孝順親長、廉能正直”這樣一個好名聲你就甭想當官了。

明代著名詩人于謙就是一個非常注重名聲的人,他曾經寫了一首叫《無題》的五言詩:

名節重泰山,利慾輕鴻毛。

所以古志士,終身甘縕袍。

胡椒八百斛,千載遺腥臊。

一錢付江水,死後有餘褒。

苟圖身富貴,朘剝民脂膏。

國法縱未及,公論安所逃。

作詩寄深意,感慨心忉忉。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