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千家峒飲馬崖見到過山榜的“角截十二”這四個字後,賓盛中的心目中,十二節牛角的傳說就不是虛無飄渺故事,而是七百年前千家峒真真切切發生過的一件奇事。
可是,七百年了,這十二節牛角還有留存下來的嗎?如果有,又會在誰的手中珍藏呢?帶著一串疑問,帶著這一明確的目標,賓教授打算再次到廣西瑤族地區進行針對牛角節的專項考察,以創造更多發現問題的機會。當然,還有一項重要活動——參加金秋十月的廣西金秀瑤族自治縣的“盤王節”。為此,他邀請協助他工作了三個多月的武尚哲一同前往。
武尚哲決心獨自到桂林一步一步地實現他自己擬定的人生目標。
他是這樣想的:先到桂林謀一份工作,邊打工邊考察桂林的旅遊業,終極目標是極富原生態旅遊開發潛力的千家峒!一聽說賓盛中要到廣西瑤族地區考察牛角節,武尚哲哪會放棄如此寶貴的機會?他的如意算盤打得相當合理:與賓教授考察完牛角節的問題,自己就留在桂林。
既能隨賓教授做一次實地考察,又能省下北京到桂林的車票,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
二人從湖南湘西到道縣、江永,一路走訪,一路考察,牛角節的故事聽到不少,就是沒有牛角節的確切下落。
農曆十月十六,是金秀瑤族自治縣一年一度的“盤王節”。
賓盛中和武尚哲來到了金秀縣城。
一進縣城,便可看到極富瑤族特色的“功德橋”上,懸掛著盤王(槃瓠)的巨幅畫像。
金秀河穿城而過,河兩岸張燈結綵。
花藍瑤、盤瑤、茶山瑤、山子瑤、坳瑤等瑤族各支系民眾身穿各有特色的五彩絢麗的民族服飾,從四面八方擁進了金秀河東岸搭建起來的盤王節主會場。
國家民委、廣西區黨委、區政府等各級領導以及中外著名的社會學家、民族學家紛紛到場祝賀。
此時的金秀城,長鼓聲、鳥銃聲、鐵炮聲、鞭炮聲、嗩吶聲、粉槍聲、喧鬧聲猶如奏響了慶典奏鳴曲,欣起了節日的第一波浪潮。
“空空——央縫,空空——央縫”……
頗具高低音交響色彩的上千組黃泥鼓演奏打響了,這是祭祀盤王的序幕。
黃泥鼓是坳瑤特有的打擊樂,屬長鼓類。每組有圓而大的母鼓一隻,配八隻長而細的公鼓,另有八位瑤族姑娘手執彩帕翩翩起舞,組成了大花瓣似的舞群。之所以叫“黃泥鼓”,因為演奏前要用黃泥漿糊滿鼓面,才能定準鼓音,坳瑤稱之為“尼網雍”。
此時的鼓面溼潤,鼓聲顯得低沉,增加了厚重感,打擊出來的“空空——央縫”雙連鳴音,猶為洪亮動聽,可傳至四五公里以外。
接下來,瑤族各支系的“狩獵舞”、“耕山舞”、“三元舞”、“出兵收兵舞”、“舞靈舞”、“白馬舞”、“釣魚舞”、“捉龜舞”、“花王舞”、“女遊舞”、“招兵舞”、“雙刀舞”、“長鼓舞”等各具特色的瑤族舞蹈,如百花爭豔般沿金秀河兩岸舞動開來。
瞬間,這裡成了舞的世界,歌的海洋。
賓盛中和武尚哲無心觀賞這些奇特而優美的舞姿,他們心裡牽掛的是尋訪傳說中的那十二節牛角。
一對中年夫婦走進金秀河畔的一家小商店裡。
“絞股藍?”那位氣質很高雅、五官很端莊的女士口中嚼著帶著苦味的絞股藍,皺起眉頭,輕聲問店主。
店主聽顧客是閩南口音,精明的他連忙介紹道:“絞股藍是我們大瑤山的特產,號稱‘南方人參’哪。不但滋補身子,還有鎮靜、催眠、降脂、降膽固醇的功效。苦中帶甘,常言道‘良藥苦口’……”
“‘良藥苦口’?絞股藍是藥物嗎?”
“保健品,也算飲料。但對有的病來說,比藥還見效。”
“多少錢一斤?”
“兩塊五,乾的,一大堆哪。”
“兩塊五一大堆?”
剛巧武尚哲和賓盛中走進店來。
“這叫粗放式營銷。”武尚哲誠懇地對兩位外地來客說道,“目前我們的少數民族山區生產還滯後,科技更滯後,還談不上農副產品的深加工呀。”
“在臺灣,就會將有保健功效的植物製成口服液或是飲料。”
“兩位是從臺灣來的?”
“是呀。”女士認出了賓盛中,“您就是大名鼎鼎的賓盛中賓教授?”
“大名鼎鼎?哈!愧當,愧當。請問二位是?”
“我叫李葆萍,在臺北研究民俗學。這位是我先生沈競舸,生意人。”
“我的助手,武尚哲先生。”賓盛中也向客人介紹了武尚哲。
“聽得出,武先生很有見地。”沈競舸微笑頷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