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一眾人員離去後,衙署只剩下楊一清、劉謹和谷大用,“劉謹,西山就交給你打理,希望你別令本宮失望,你暫時領總管位,有問題及時稟報,你若敢欺凌農戶和匠戶,本宮絕不輕饒,在西山本宮絕對不容許出現不公平和不公正的事情,所以你對任何人和任何事都要秉公處理,不偏不倚,知道嗎”?
劉謹立馬跪了下去,“奴婢謝太子殿下垂愛,奴婢謹記殿下教誨,絕不令殿下憂心”。
“你下去吧,本宮與楊大人有事要談”,劉謹走後,楊一清皺著眉頭,畢竟來西山幾次了,楊一清對西山也有所瞭解,西山每日的錢糧數不勝數,楊一清擔心劉瑾等人同流合汙,上下其手,憂心道:“太子殿下,讓劉謹掌管西山,是否不妥”?
“本宮已安排督察人員監督西山的人員和錢糧花費”,朱厚照從袖中掏出摺疊好的紙張,遞給楊一清,楊一清疑惑的開啟,“本宮不懂練兵,也不懂軍事,雖然讀了些兵書,但比不得楊大人,我聽聞楊大人在陝西督學時時常去邊疆揣摩軍事,且熟讀兵書。這是本宮的一些想法,楊大人若是覺得可行就在西山組建新軍,一定要找良家子弟,本宮不要濫竽充數,寧缺毋濫,也規定了兵餉,兵餉每月由西山衙署支出。記住,本宮要的是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無不勝的軍隊”。
“新軍”?楊一清大吃一驚,不是東宮衛隊嗎?楊一清一直以為召自己前來是協助太子組建衛隊的,誰知太子竟然讓自己組建訓練新軍,楊一清為難道:“殿下,這恐不合禮制,陛下那裡。。。”
“楊大人放寬心就是,父皇那裡我已言明,東宮衛隊不過是遮人耳目,以免朝中有人拿禮制說三道四,這事內閣三位閣老也清楚,楊大人安心”。
“那這兵餉會不會多了些”?
“本宮是要驍勇善戰的精兵,相信楊大人久在陝西也看到邊鎮從上到下已經開始糜爛,若是外敵侵擾,楊大人認為誰能抗敵呢?靠那些剋扣兵餉、大腹便便將不知兵的將領還是靠飢不裹腹老弱病殘計程車兵”?
“敢問太子殿下,主要是什麼兵種呢”?
“這個由你掌握,本宮的想法是成立類似神機營的新軍,但本宮看了目前的鳥銃,似乎威力很一般,所以在新式鳥銃沒改造完成前,就先以弓弩兵為主,輔以鳥銃,至於刀盾兵和長矛兵太笨重了,就不需要了。這章程你先好好細看,若有不妥之處我們再商量,西山北邊本宮已命工匠建造軍營,這幾日你暫時在衙署,缺什麼你讓劉瑾去給你置辦”。
楊一清捧著章程,一邊看一邊思考,真有意思,這章程裡面的內容完全顛覆了大明的兵制,章程規定以班為基礎,十人一班,設班長一人,副班長一人;五班一排,設排長一人,副排長兩人;五排一連,設連長一人,副連長兩人;五連一營,設營長一人,副營長兩人;四營一團,設團長一人,副團長兩人。按照這個計算,新軍剛好一個團。
章程還規定所有士兵每天必須去學堂學習識字,看到此處楊一清有點疑惑,在他的理解中士兵只要按照將領要求衝鋒陷陣即可,學習識字好像沒必要,提出疑問時,朱厚照笑了笑,這是時代巨大的鴻溝,現在大明還屬於冷兵器時代,對於武器的操作並沒有什麼規程,完全靠令旗指揮。
“楊大人,本宮認為以後火器會逐漸代替刀槍,而火器也會不斷改進,我們編制好火器操作規程,士兵若是識字是不是更容易上手?另外在行軍途中,可能會因某些原因讓士兵帶著圖紙潛伏某地,包括打仗時的資訊傳遞,士兵懂得識字是不是方便很多”?
楊一清點點頭,不再言語,專心致志的看著章程,內容太多,需要慢慢消化。朱厚照也不理他,處理完堆積的西山事務便打道回宮。現在西山朱厚照只抓主要的事情,採購、人員安排、生產經營都交給劉謹等人管理。
接下來朱厚照準備在西山西面建設新的一批作坊,用於生產鐘錶、煤爐、水泥及白糖,現在正在透過工部緊急呼叫全國各地的匠戶,西山朱厚照已做好規劃,東面是學堂,未來將在此地按照後世建立小學、中學和太學;南面為衙署和居住地,西面是各式作坊,北面是兵營。整個西山被朱厚照規劃成網格式,道路寬闊,房屋整齊,綠樹成蔭,未來西山將作為京城的補充部分,類似後世的工業園。
朱厚照回到宮中,就見蕭敬站在門口,蕭敬見到太子的車輅,忙過來扶朱厚照,朱厚照見是蕭敬,稍稍驚訝,這位東廠督公可很少到東宮來,朱厚照忙拱手問好,蕭敬望著半高的太子,眼裡全是笑意,見朱厚照行禮,忙躲到一邊,“太子殿下,您可是折煞老奴了,陛下讓老奴等太子,請太子殿下移駕乾清宮”。
“蕭公公,父皇有交待什麼事嗎”?
“回殿下,老奴不知,不過老奴過來時陛下正在審閱考卷”,蕭敬恭敬的回到。
“請蕭公公稍等片刻,本宮去書房拿條陳”,既然是考卷的事情,朱厚照隨即去書房把關於戶政改制的條陳拿來,朱厚照參考後世戶口管理制度和結合現行的戶籍制度進行了糅合,儘量貼近現實又方便管理。
取了條陳,朱厚照揣在懷裡,也不乘坐車輅,信步前往乾清宮,蕭敬落後半步跟隨。路上,朱厚照像是突然想起的問蕭敬,“蕭公公,老家還有人嗎”?
蕭敬心裡唐突,不知朱厚照為何突然問起,“老奴家裡還有些家人”。
“挑選幾個機靈忠心的到東宮來,本宮有重用”。
“老奴謝太子殿下,回頭老奴就寫信回家,讓他們儘快到京城來”,蕭敬感激的朝著朱厚照的背影躬身。蕭敬在明朝官宦中也是赫赫有名,他不像王振、汪直、劉瑾、魏忠賢等為非作歹,陷害忠良,斂財貪腐。反而不斂財、不濫用權力,不拉幫結派,對人溫和謙恭,侍奉明朝五位皇帝幾十年,深得信任,可以說是明朝太監第一人。
蕭敬的歷史評價頗高,朱厚照自然知道蕭敬為人,也不介意扶持蕭敬的親人。快到乾清宮,朱厚照停住腳步,“蕭公公,聽聞你和寧王往來較為密切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