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三國之謀伐> 第二章 活著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章 活著 (1 / 2)

歷史上劉備的一生,其實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就是仁義階段。

從平原相,再到新野,這一段時間,無不包含了他對百姓的仁義。

與百姓同吃同住,聽聞曹操屠徐州,毅然過來幫陶謙抵擋。

最後在所有百姓都想跟著他離開,導致變成了他的累贅時候,甚至有人勸說他拋棄百姓的時候,依舊不願捨棄。

可以說,那句“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就是他最真實的寫照。

第二個階段,就是起家階段。

這個階段是從新野之後,讓劉備逐漸放棄了幻想,從而開始轉變為實幹思路。

因為他發現哪怕他帶著無數百姓過江,甚至親自留下來斷後,最後的結果也是害了無數百姓。

所以從那以後,他就學會了什麼叫以大局為重,學會了從另一個的角度去看待問題。

比如擁有一塊地盤之後,才能安置百姓,才有兵有糧可以抵擋侵略者。

又比如這一次他忽然放棄進攻長安,轉而帶百姓回家,要是第二個階段的劉備,必然不會這樣去做。

他會想,也許自己心中懷有仁德。但只有打下長安,才能保護更多的百姓,所以必須要忍痛放棄一些百姓,如此便可以救更多的人。

不得不說,這個想法肯定是對的。

只是對於現在的劉備來說,還沒有到這個階段,因此包括陳暮在內才會不同意他當初的貿然舉動,認為他犯了很大錯誤。

但這同樣也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一個喜歡感情用事的人需要經歷的事情,不然這個人一輩子都不會成長。

第三個階段,自然就是意氣用事階段。

明知道最大的敵人是魏國,卻為了給關羽報仇,非要去打東吳,腦子都抽的人才會去這麼做。

可他偏偏去做了,最後死傷慘重一敗塗地,弄得蜀國基業差點崩潰,影響深遠。

從這一點上來看,至少在理想主義方面,他一生都未改變。

就連偉人都是如此對他的評價,可見不管是歷史上的劉備,還是陳暮眼下親眼見到的劉備,都是如此。

仁與義。

貫穿了他的一生。

陳暮在穿越過來之後,就經常去想,到底是怎樣的經歷,導致了劉備會是這樣的性格。

這個問題縈繞了他許久,一直沒想明白。

但直到今天,在陪伴了劉備走了那麼多年之後,他才終於找到了答案。

是因為出生。

很多人說劉備出生不低,有書讀,不愁吃穿,至少也是個寒門子弟。

然而真實情況就是劉備出生就沒有了父親,家境貧困,只有一個母親含辛茹苦將他撫養大。

至於讀書?

若非族叔接濟,送他去盧植門下做個旁聽生,劉備能讀書才怪。

所以正因為他出身卑微,親身經歷過底層百姓的艱苦,才更加體會到“以人為本”這句話的含義。

也正因為如此,才讓劉備在身居高位以後,還能夠體會到底層人民的艱難與痛苦。

陳暮需要百姓,是需要這些人在洛陽幫自己種田,解決後方糧草問題。

而劉備救助百姓,是因為他已經明白了什麼叫“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什麼叫做“民為邦本本固邦寧!”。

在任何時候,都不要去貶低一個真心做實事的人。

因為這樣的人很少,更應該去敬重。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