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暮原本還想引蛇出洞,利用轉攻長安的機會把牛輔引出來殲滅。
結果田豐一記醉酒計,就成功地麻痺了敵人。
這一戰後關東軍只損失一千二百餘人,而董軍死傷七八千,投降被俘者無數,只有數千人逃跑。
一時間,京師動盪,朝野震驚。
長安董卓那邊大為惱怒,連續幾日朝議以雷霆怒火面對滿朝諸公,將逃回來的李傕郭汜等人降職治罪,宣洩著自己的不滿。
但現在左馮翊淪陷已經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在戰略損失上極大的情況下。董卓也不得不重兵把守在陽陵長陵渭橋等地,再也沒有餘力去屠城。
戰爭本來就是一件充滿不確定因素的事情,陳暮又不是真的神機妙算到可以知道張飛田豐已經提前設計。
所以在發現自己還沒動手,牛輔就已經伏誅,心情頗為複雜。
不過從結果論來說,這確實是一件好事,能省去了陳暮很多麻煩,至少不需要再花費別的時間再去做這件事情。
左馮翊的守軍崩潰,關東軍便可以肆無忌憚地從長安北面繞到西面,大規模從西面的十多個縣城轉移百姓,轟轟烈烈地遷移民眾,拯救大量處於生死邊緣掙扎的百姓。
三軍未動,糧草先行。
一輛輛運糧車浩浩蕩蕩地駕駛在關中平原上,風馳電掣一般行進。
越早能夠抵達那些城市,就能越早救更多的人。
和珅曾經說過,行將餓死的人,已經不是人了。那就是畜牲,只要能活著,草根樹皮泥土,都可以吃。
能夠走的百姓,已經自己進行了遷移。整個關中平原上,到處都是逃難的人,一戶一戶,拖家帶口地向著東方而去,更多的人則已經甚至連走路的力氣都沒有,只能待在原地等死。
張飛的步兵一萬留守在左馮翊,接應後方糧草,另外一萬,則隨陳暮在公孫瓚三萬騎兵的掩護下,進陽城,破長陵,往蘭池、隗裡等地進軍。
董卓的兵馬節節敗退,最後只能龜縮在渭橋附近,眼睜睜地看著關東軍在城外肆無忌憚地遷移民眾,救助百姓。
這顯然是第二次東漢末年的一次大規模人口遷徙,只是相比於上一次,這次無論從人數上還是規模上都要小了許多。因為經過一年的艱難,很多從洛陽來的百姓都死在了途中,活下來就不容易,更別說活那麼久。
初平二年的新春,就在這浩浩蕩蕩的遷徙之中度過。劉備的病情經過數日修養已經好了許多,便在十二月末,新年到來的伊始,讓曹操孫堅鮑信他們繼續留守,自己帶著剩餘兵馬前來幫忙。
平陵縣,無數面黃肌瘦,乾癟著身軀,彷彿下一秒就會倒下的百姓緩緩從城中出來,他們或是艱難前行,或是躺在城根下,冬日的陽光照在他們身上,像是沒有一點暖意。
城外架起了數百口大鍋,滾滾粟米粥香撲鼻而來。隨著秦嶺糧道的打通,源源不斷的糧食運過來,關東軍現在手裡並不缺糧食。
但餓久了的人不能立即吃太多東西屬於常識,所以先用粥吊命,再慢慢進食,才能保住災民的命。
漢民族的堅韌在這一刻顯露得淋漓盡致,哪怕明知道現在是到了自己能夠活下去的時候,周圍的百姓也沒有哄搶食物,在士兵們或是幫忙攙扶,或是先喂水解渴之下,安安靜靜地等待著粥熬好。
有的人步履蹣跚地走到鍋前,一雙渾濁的眼睛在這個時候像是清明瞭許多,明亮了許多。有的人連走路的氣力也沒有了,被劉備派進城裡計程車兵抬出來,先餵了點乾糧續命。
一列列士兵快速地在城門口進進出出,一名名軍醫火速奔向戰場。熬製湯藥,救治已經餓到身體機能幾近崩潰的人,每一個都在為這場災難而拼盡全力。
人類的讚歌,就是勇氣的讚歌,人類的偉大,就是勇氣的偉大。
有的人天生是魔鬼,製造了無數災難。
但同樣有的人是聖人,宛如黎明之中黑夜裡的光,照亮了整個世界。
在這個時候青州軍再也不是殺人的武器,而是救人的子弟兵,他們或許不懂什麼叫挽救天下蒼生的大仁大義,卻懂得憐憫與慈悲。
因為他們的主公正在親自用實踐奉行著自己心中的操守。
當每一個士兵都在努力救治百姓的時候,劉備也從來都不甘落後,幾乎是第一個衝鋒在前,見不得人世間一切悲慘。
“粥熬好了!”
“大家不要亂,不要亂,每個人都有。”
“讓婦女兒童和老人優先,體態健碩的成年人先喝點水,保持秩序,以後大家都不會捱餓了。”
粥終於熬好,數萬百姓緩緩聚集靠攏,每一口大鍋前面,都排了長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