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都市言情>1979我的文藝時代> 第五百八十六章 一百萬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五百八十六章 一百萬 (1 / 2)

從八十年代開始,有股子熱潮是無論如何也避不開的話題,那就是出國熱,改革開放之後,許多老百姓都看到了國外的繁華,於是想方設法地出國。

燕京、魔都等地的美利堅大使館、領事館外面排起了長隊,都是想盡辦法來申請前往美利堅簽證的華夏人;他們來自各行各業,有音樂家,有文學家,有商人,當然也有官員。

不過,普遍來說能移民的都是有錢和有社會地位的人。

由於改革開放初始,出國還是個新鮮事,因此在各個城市裡,還自發地形成了資訊交流中心,用於交流如何透過簽證,儘快出國的辦法。

在早年,由於對外開放的程度尚淺,加之政府的財政實力有限,公派留學以及透過其他途徑出國的人數寥若晨星。而“遠嫁他鄉”則成為了當時出國的主要途徑。能夠成功嫁給外國人的女性,往往都出身於諸如燕京和魔都這樣的繁華都市。

這些外國人的華夏妻子,她們的眼光並不侷限於美國,只要是外籍人士,她們都願意嫁過去。島國人,西班牙人,墨西哥人,阿根廷人……還有一大批嫁到港臺的。

曾經某位經歷過那個年代的燕大學生曾經說過,那個時候你要是有本事帶女生去國外,燕京所有學校的校花任你挑。

因為出國熱,託福成了青年人整天掛在嘴上的一個詞彙,大家都在學外語,都為了準備考託福、為了出去,連學外語用的收音機、錄音機都成了緊俏商品,英語培訓節目和培訓教材更是火得超乎想象。

就說于敏吧,他算是趕上了好時候。他在外面找了個培訓學校當老師,靠著還算不錯的英語,也賺了不少錢。

人們似乎都把外國當成了天堂,尤其是以美利堅為甚,似乎只要去了美利堅,就能立刻過上好日子,但實際上真的如此麼?

因為兩國經濟發展程度和匯率的差異,哪怕是在美利堅端盤子,也比在國內當大學老師賺得多,的確有人因此賺到了在國內無法想象的錢,但隨著帶來的也有諸多問題,美利堅也並非天堂。

國內也有不少有識之士發現了問題,姜玉樓也曾寫了一部小說叫《北京人在紐約》,反映了這方面的問題。

只是,在許多人眼裡,書裡的問題似乎並不是個事。只要能賺錢,誰又會在乎什麼種族歧視和槍擊搶劫之類的。

美利堅這麼多人,普通人碰到的機率一定很低吧。

鄭小龍是個電視人,對社會熱點比較關注。他在看過央視的《編輯部的故事》後,突然奇想。如果拍攝一部告訴老百姓,真實的美利堅是什麼樣的小說,一定會大受歡迎。

於是,他想到了姜玉樓的《北京人在紐約》。

這個年代,沒有比姜老師更瞭解美利堅的作家了。

同時,鄭小龍也是姜玉樓的書迷。

那句“如果你愛他,就把他送到紐約,因為那裡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紐約,因為那裡是地獄”更是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也讓他決意把這部小說拍成電影。

一次藝術中心的創作會議後,鄭小龍和馮曉剛提起了這件事兒,“我打算拍一部關於紐約的電視劇。”

他把《北京人在紐約》遞了過去,“如果領導同意這個專案,到時候你當我的助手,咱們一起去美利堅見見世面。”

那可是美利堅,即使鄭小龍見多識廣,知道很多事情不能光看表面,可是有濾鏡在,美利堅在他心裡還是很高大上的。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