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部的故事》徹底火了,要說有多火,就連電視劇裡的片頭曲和片尾曲都出現在了大街小巷中。甚至於《燕京日報》專門開闢了一個觀眾互動欄目,專門探討《編輯部的故事》。
在缺乏公共交流平臺的時代,這簡直是大殺器。《編輯部的故事》已然成了社會話題,每人都想摻和一腳。
有評論指出,“《編輯部的故事》是部優秀且有特色的電視劇。在這部喜劇片中,沒有了說教,知識分子也不再將自己視作人們的“精神導師”,自以為是的小聰明和世俗性消解了大眾對知識分子這個群體的想象性解讀——總歸是要回歸到生活裡的,不完美、有缺陷,才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色。”
“《編輯部的故事》是華夏第一部電視系列喜劇,彌散在劇中富有智慧的幽默、帶著諷喻的辛辣,“既開創了電視系列片的先河,也拓展了國劇的美學品格”。單元劇的形式,令人們目不暇接地審視著各種各樣的現實問題。人們在觀劇後“說不出是苦是甜,分不清是我是你”的體驗很強烈,可以認為它是一部喜劇,但它似乎又不僅僅是一部喜劇。”
評論普遍認為,選擇編輯部這樣一個特定的場景展開敘事,是“別有用心”的。
有文壇名宿評價:“編輯部是社會中最活躍和最善思考的部分,彼此之間的同事關係不但能使角色道出華夏的難言之隱,還能展示華夏不同階段的知識分子的狀態。至此,人們很長一段時間將編輯部看成最有思維、望塵莫及的精神境界,想人所不能想,言人所不敢言。”
行業劇的星星之火是從這裡開始的,後來的燎原之勢也與之有關。
觀眾群區分明顯,批評的大多是老年觀眾,支援的多為中青年。
之所以會如此,也和當前的主流價值觀有關係。
八十年代的“主流”是什麼呢?
形象點說,就是一臉嚴肅。《四世同堂》是嚴肅的,《我的三個母親》是嚴肅的,就連《西遊記》也是嚴肅的。從家庭倫理到神魔志怪,從悲劇到喜劇,統統都是嚴肅的。
精英文化長著一張嚴肅的面孔,可以說,這一時期的國劇調子與後來浸潤在大眾文化浪潮裡的嬉皮笑臉截然不同。《編輯部的故事》這樣一部情景喜劇在這個年代就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編輯部的故事》播出不久後,便面臨著嚴苛而尖銳的爭議。
被打上“痞子文學”標籤的王碩,創作風格很有辨識度。而《編輯部的故事》又有他的參與,自然也會帶上這種似乎並不正統的文脈。尤其是中老年觀眾群體,對王碩式的語言風格接受度不高,最有代表性的一種質疑聲是“哪有個編輯部的樣子,整天就知道瞎貧”。
但與此同時,活躍的年輕觀眾卻從最初的“大跌眼鏡”裡找到了新的觀劇體驗,產生了很多議論,達成了不少共識。
這個座標位於燕京的《人間指南》編輯部,裡頭的人都或多或少帶著些“衚衕氣質”,油腔滑調、油嘴滑舌。但在不那麼正經的敘述裡,卻把人生的智慧和生活的道理一併帶了出來,帶著以往國劇所不具有的強烈的自嘲與反思。在“嬉笑怒罵”的背後,是落實在社會層面的針砭時弊。
故而這部劇隨著播出日久,越來越受到普通觀眾的好評。
甚至,有燕京的影視從業者興奮道:“《編輯部的故事》成了新燕京文化正式亮相影視圈的標誌之作”。
……
“乾杯!”
燕京的一家飯館裡,姜玉樓和王碩、馬嘟嘟和梁佐幾人慶祝著《編輯部的故事》這部劇的大火。
電視劇火了,帶給他們的改變是方方面面的。尤其是王碩,他還有個作家身份,找他寫劇本的人更多了。
不過,他現在是有公司的人了,於是將客戶都介紹到了五星影視創作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