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不吝於談論政治,如果政府有做得好的,他們會誇獎,有哪裡不到位,他們也會公開批評。在這個年代,他們是真的敢於貼大字報的。
正是這種對政治的參與感,讓這個年代的大學生對改革文學特別感興趣。
甚至有連著看過《新星》和《夜與晝》的老師是這麼說的,“如果想了解華夏當代社會,想了解社會不同階層之間的不平衡心理及掙扎,想了解不同年齡段人之間的觀念嬗變與衝突,想了解當代華夏人性扭曲的特殊歷史以及時代陣痛,不可不看這兩部書。”
在這兩部書中,柯雲璐以百萬字的浩瀚篇幅描繪了京都近二百個人物、幾十個家庭、十幾個大院,上至高官達貴,下至貧民百姓、三教九流無所不有,把一個八十年代的京都活脫脫端了出來。
當然,由於他創作這兩部作品的時候只是棉綸廠的工人,他對基層可能會有了解,對頂層建築的瞭解則太過片面,但這並不影響他的兩部作品足夠優秀,並以強烈的現實感吸引著廣大青年讀者。
柯雲璐性格靦腆,不太擅長應付人情往來。
好在,作家身份特殊,總能得到青眼和優待。
市領導和作協領導以及廠領導和柯雲璐一家說了兩句話,正準備告辭時,郵局的郵遞員來了。
“柯老師,有你的郵……件……”
郵遞員看到柯雲璐家聚集了一大群人,以為發生了什麼,真是嚇了一跳。
很快,在周圍人的解釋下,他明白了過來。然後這位郵遞員只能硬著頭皮,將郵件遞給了柯雲璐,然後一溜煙的跑掉了。
有眼尖的人看到柯雲璐手上的郵件的郵寄地址來自燕京,心中瞬間有了猜測。
柯雲璐沒打算當眾開啟,正想收起來時,廠領導笑著道:“柯老師,為什麼不拆開看看,說不定是好訊息呢?”
“這……”
柯雲璐猶豫片刻,開啟了郵件。
然後他發現了郵件裡面是一封信和一張電匯單。
信自然是《最文學》編輯部寄過來的,通篇內容都是對他的鼓勵,以及約稿。除此之外,最讓他驚喜的是電匯單了。
九千二百塊!
握著這麼一筆鉅款,柯雲璐的手都在打顫。
“哇,九千多!”
“柯老師發財了啊!”
“原來當作家這麼賺錢嗎?”
柯雲璐撓了撓頭,靦腆一笑,他也不知道說些什麼好,最後還是羅雪珂機靈,連忙道:“都是《最文學》的姜老師慧眼識人,慷慨大方,但凡換一家,雲璐的這部小說能拿一半高費都算不錯了。”
當領導們走後,柯雲璐家才慢慢安靜下來。
等到只剩兩人後,兩人突然又唱又跳,高興的停不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