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發現這部作品看起來簡單,卻又不簡單。全文從三個小男孩對「死亡」產生好奇,陷入困境和侷限、與老爺爺告別,在告別儀式中得到治癒和成長力量的發展四個歷程中得到了成長。
說簡單,這似乎是個非常平淡的故事,就連老人的死,似乎也在讀者的意料之中。
要說不簡單,卻也著實讓人驚訝,因為這部作品竟然在探討青少年兒童如何面對死亡,正視死亡。
她發現,姜玉樓在這部作品中把孩子對“死亡”這一話題既敏感又好奇的心理,有非常寫實的描寫。
就像在生活中,很多孩子都會問到父母的一句話:“人為什麼會死?”但死亡對許多人來說,一直以來都是忌諱。特別是在國人的觀念裡,死亡,是禁忌話題。因此,在大多數的家庭中,父母會對孩子的這個問題採取撒謊,或者避而不談的方式。
在兒時,記得家裡的大人們也同樣忌諱,尤其是在喜慶的日子裡。“死”,更是絕對不允許隨口說出的字眼,哪怕是一句:“我困死啦!”都不要說出來,一旦無意間說出來,必須“呸”掉,以示反悔,儘量吉利。
另外,與此有關聯的事情,也不許沾邊,要儘量避開。
所以,從小到大,沒人跟兒童談論“死”到底是什麼,倒是聽到過許多令人寒毛倒豎的“鬼”故事,特別怕黑,夜裡不敢一個人走夜路。
在大人們的諱莫如深中,兒童感受到的只有深度恐懼。白天還好,夜裡一個人時,情不自禁就會想,而且呼吸就困難,感覺四周都是牆壁,似乎要把整個人擠壓進去,將人整個吞噬。很長時間以來,那一種感覺成了這世上最恐怖的存在。
因此,關於死亡教育,如果父母越不願意與孩子談論,那麼,它終會變成孩子一生的困境。
王安億回憶起自己的童年,似乎從來沒有和人探討過“死亡”這個話題,即使,她年幼時也曾直面過親戚的死亡。
晚上她還會做噩夢,可是什麼原因讓她做的噩夢,她自己也說不清道不明。
說到底,死亡對她來說太過陌生。
可是,讀了這部小說,她突然理解了“死亡”。
明明很冰冷的主題,卻在最後帶給了人溫暖!
這是多麼不可思議的能力啊!
此時的她心潮澎湃,這是一部非常好的作品,非常適合推薦給青少年閱讀。
於是,她坐到書桌旁,拿起紙筆,開始寫評論。
“讀過《夏日庭院》後,我最大的感想就是生與死之間的距離。老人以自己的經歷給孩童上了最後一課:“是生命與死亡的探索”。當你瞭解死亡後,才能夠珍惜生命,死去的人想活著,活著的人們卻想死去。
老人用一生理解死亡,而小孩只用了一個夏天。雖然,孩子們嬉笑的庭院沒了,但美好的回憶還在,老人也永遠在他們的回憶裡存在。
我們羨慕別人,別人也在羨慕著我們,所以珍惜現在的生活,也遠比一味的空想更為貼切”。少年與夏日,老人與過去,最終,夏日消弭了痛苦,生機趕走了暮氣。
對於‘死亡’我們不應該牴觸,應該坦然接受。《夏日庭院》這部作品很好地談論了‘死亡’,本應該冰冷的主題卻顯得溫暖,非常適合兒童閱讀。”
寫完評論後,王安億選擇了本地的報紙投遞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