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份的燕京城,彷彿一幅水墨畫卷,靜靜地鋪展在天地之間。此時已是立春,雖然還帶著些許冬日的寒冷,但空氣中已經瀰漫著春天的氣息。
街道兩旁的柳樹,枝頭掛著尚未完全融化的冰雪,彷彿是一串串晶瑩剔透的珠簾。微風拂過,輕輕搖曳,發出沙沙的聲響,好似在訴說著春天的故事。古老的衚衕裡,紅燈籠高高掛起,為這寂靜的冬日增添了一抹喜慶的色彩。
大街小巷,大人和孩子們的歡笑聲多了起來,顯然節日的氣氛已經濃重了許多。
說起來,今天還是北方的小年。
“過小年”不僅是漢族的習俗,滿族、蒙古族等一些少數民族也過這個節日。
漢族、滿族在這一天“送灶王爺上天”,而蒙古族這一天則是“送火神”。打掃房舍、宰殺年豬、張貼對聯是漢族、滿族“過小年”的民俗傳統,而蒙古族則在這一天佈置蒙古包內外,給駿馬備新鞍、扎紅纓,把放上哈達的牛羊送給親朋好友。
雖然進入了新時代,教育普及和城市化程序加速,老式土灶逐漸消失,祭灶儀式逐漸沒落,人們對灶君的信仰減弱,但是“掃塵”的活動還是保留了下來。
過了臘月二十三,離春節只剩下六七天,過年的準備工作顯得更加熱烈。要徹底打掃室內,俗稱“掃塵”,為的是除舊迎新,掃除不祥。各家各戶都要認真徹底地進行清掃,做到窗明几淨。粉刷牆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貼年畫,等等。
姜玉樓因為要去央視大樓參加晚會彩排,只能遺憾地告別家庭活動,等有時間在補上了。
他來的時候時間還早,領導們還沒來,只有演職人員全部到場,他算是最後一個到的。
“黃導,鄧導。”
姜玉樓一來,就看到了忙碌且神情焦慮的兩位導演。
“玉樓,你總算來了。”
黃一鶴和鄧在軍看到他來了,也是鬆了口氣。
姜玉樓是晚會顧問,他要是不來,碰到領導提問會很麻煩的。
“黃導,都準備妥當了嗎?”
“準備妥當了,只是……”黃一鶴神情有些複雜。
“領導們的意見很重要。”鄧在軍意有所指,“演員們排練這麼久,能不能登臺就看這一遭了。”
春晚意義重大,有稽核也在意料之中。就說後世吧,多少節目過了三審、四審,就是在這個最終稽核環節被領導斃掉了,無緣登上最後的大舞臺。
不過他自覺寫的劇本沒有問題,加上還是後世登上春晚的,被斃掉的機率非常小。至於其他節目,應該也沒有問題。
於是,他便安慰了兩句,只是作用似乎不大。
鄧在軍還好,黃一鶴依舊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
勸慰了兩位導演幾句後,姜玉樓又去了後臺。
在後臺,他看到了四位主持人。他進來的時候,幾位主持人正在揹著臺詞。他們幾個人任務非常重,除了正常的主持工作外,每個人還都有節目。
唱歌的唱歌,演小品的演小品,說相聲的說相聲,身兼數職了屬於是。
“姜老師。”
很快,幾人中有人看到了他,然後笑著和他打了聲招呼。
其他人聽到後,也停止了繼續背臺詞,紛紛和他打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