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科幻靈異>楊將軍傳> 第12章 過樑城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2章 過樑城 (1 / 2)

再長的路,長不過雙腳。

再遠的故鄉他鄉,也在同一輪明月。

楊六郎十七歲投軍西北,六年過去,未回過家探過親。曾幾多次幻想著回家的情形,曾幾多次夢中回到天波府裡,都不記得次數了。

自臥牛驛東歸,三百里路,楊六郎不是歸心似箭,卻是近鄉情怯,心有慼慼。

父子七人守西北,六人埋骨塞外一人獨回,如何見母親和諸位嫂嫂。

天波營三千伯叔兄弟,魂斷瀚海黃沙一人獨活,如何見他們的家人。

意氣風發少年西去,不人不鬼陰物東回,如何見二丫阿珠。

楊六郎現在希望腳下的路不是三百里,而是三千里,三萬裡,最好是永遠都在回鄉的路,永遠都走不到頭。

九月九,重陽日。

午時將至,楊六郎遠遠望見大梁城羅城上巍峨高大的城樓,再也邁不開腳,如釘子釘在地上。歐陽甲無奈,只能就地架起營帳,為楊六郎遮擋午時的毒辣日頭。

日至中天,午時二刻,從密封的營帳中傳出楊六郎的悲泣號哭,如驪龍呼喊,如鬼神驚嘯。一時間,大梁城西的山林裡,鳥獸伏藏,蟲魚蟄隱。

張慶之和歐陽甲面面相覷,在此之前,楊六郎獨自扛過午時折磨,從未有過呼喊呻吟。

大頌之前的幾個短命偽朝,一半以上是建都大梁城,大頌承後周國祚,沿用舊皇城。後周世宗有雄略,勵精圖治,百廢稍興,民生好轉,便發民夫修葺擴建大梁城,以集粟修城養民生,一舉兩得。四十年前,白羯破入大梁,城內生靈塗炭,十不存三四。本朝自太祖始,痛定思痛,數十年孜孜不倦,加寬築高了舊城,在舊城外又再築了一道高大城牆,比舊城還高二尺。三道城牆腳底均鑿池引水為護城河,故而如今大梁城三城三河,三重城牆從外到裡為羅城、內城、宮城。

羅城周長四十餘里,含地門和水門,南西各五門,東北各四門。城門均設禦敵甕城,內城即舊城,周長二十里,四面各三門,內里布置衙署、府第、民居、寺觀、商店、作坊等,宮城即大內,城中建設宮殿,為皇室所居。大梁城三城三河,可謂固若金湯,格局為後世沿襲,垂為世範。

羅城正中南薰門直通大內的御道寬80步,長八里,青石鋪就,比之昔日長安城正南明德門直通皇城的朱雀街猶有過之而無不及。

大梁城地處豫中平原,內多河道,五丈河、金水河、汴河、蔡河,一是通漕粟,二是補充護城河水。河上多橋,最令人大梁民眾引以為傲的是汴河上的州橋、虹橋兩座。州橋正對著御道和大內,兩旁樓觀聳立,景色壯麗,大內的那位,最是喜歡在皇家庭園高處,遠眺州橋。虹橋在東水門,巨木凌空,勢若飛虹,兩岸是大梁城的胭脂巷,是大梁眾多文人士子的喜愛之處,也是眾多胭粉紈絝設宴招待外鄉人的顯擺處。

夕陽將落未落,歐陽甲一行從羅城西萬勝門入城。傍晚時分,守門兵卒最是疲倦懈怠,何況張慶之的種種手段,雖經盤查,一行人順利進到內城。

張慶之找了個座隱蔽的宅子安頓了眾人,便告辭回家了,歐陽甲一行,一路風煙,早已疲憊不堪,有如此安心的地方,吃飽喝足,倒頭便睡。

九九重陽,插茱萸,飲菊花酒,登高懷鄉念遠人,南北兩朝習俗皆同,上至皇家下至走卒。

後世人多誤解,以為南朝衣華住廈,便是中土文化正宗,北方只是初識文字的野蠻人,披髮左衽,茹毛飲血。其實不然,自司馬篡魏建晉始,南北劃江而治,北人兵馬南侵是不假,然而南方衣冠北漸也是真。鮮卑建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雄略遠見,力推漢化,南北檔案更是大步趨同,不分彼此。建立大一統的大唐朝,其實源自北方鮮卑的關隴貴族,大唐衣冠文物鼎盛,威服萬國,別的不說,光是詩詞章句、書法繪畫等文雅事,便是後世無法企及。

曾有南方目短士子與北方販卒同船,出言譏諷北人粗鄙,販卒只回懟一句“至聖先師廟在北方”。南方士子便羞愧無言。

唐朝大詩家王維寫《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可見南北兩朝重九習俗早已一致。

天上月半圓,地上皎皎如輕紗。楊六郎獨自痴痴立在院中。

—————————————————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