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惡龍 (1 / 3)

與惡龍纏鬥過久,自身亦成為惡龍;凝視深淵過久,深淵將回以凝視。

1 前奏

1380年,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的第13個年頭。

左丞相胡惟庸被誅殺,朱元璋親自給他定的罪名是:謀逆,私通蒙古和日本。

但朱元璋沒說出來的“罪名”,是丞相這個職位,對他的皇權構成了鉗制,讓他這個皇帝當得不得勁兒。

殺完胡惟庸,朱元璋順勢廢除了行政中樞機構——中書省。中書省的長官左右丞相,自然也消失了。

朱元璋在《祖訓》中明令,以後子孫做皇帝,不許立丞相,如有臣下膽敢奏請立丞相,立即凌遲,全家處死。

不僅如此,他還規定,宮中太監不得讀書識字。因為,文盲無法干政。

在朱元璋的設想中,天下是朱家的天下,是皇帝一人的天下。歷朝歷代對皇權威脅最大的,無外乎大權臣和大太監。他想一舉把這兩種潛在的勢力收拾掉,讓子孫繼位者一勞永逸。

然而,獨裁的慾望是無窮的,獨裁的精力卻是有限的。

廢除丞相後,朱元璋被朝廷內外的日常事務徹底淹沒。連他這麼打雞血的一個人,都頂不順了,只好設定四輔官來協助處理政事。他的後代更吃力。

朱棣在位時,正式出現了內閣。到仁、宣兩朝,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入閣輔政,雖無丞相之名,但權力已經很重。

從明英宗到明武宗時期(1435—1521),宦官勢力抬頭,出現了好幾個大權閹。權閹與權臣,始終處在權力天平的兩端,此起彼伏。

至此,朱元璋的制度設計,完全“破功”。

不過,在皇帝、內閣、太監三種勢力中,皇權終歸是最後的贏家,也將是最後的輸家。

2 艱難的勝出

最愛君之前講了嘉靖朝45年的內閣權鬥(點我),徐階經過多年的隱忍,終於在1562年扳倒了嚴嵩,成為嘉靖時期最後一任內閣首輔。

徐階繼任首輔後,採取了一些柔性措施,標榜“以威福還主上,以政務還諸司,以用舍刑賞還公論”。實際上,這是對夏言、嚴嵩以來內閣首輔專權獨斷的自我革命,把首輔擺在一個讓皇帝和朝廷百官都放心的位子上。

他還主動召集內閣同事一起擬詔旨。

內閣的權力來源,其實是透過“票擬權”(替皇帝擬定詔旨),獲得部分皇權的讓渡。徐階能主動與同僚共享“票擬權”,著實不容易,難怪當時人在他任首輔後,都稱讚他為“名相”。

這很符合他的個性。

徐階這個人,有江南人的特性,擅長以柔克剛,以柔取勝。他當初與嚴嵩共事多年,始終隱忍、迎合,朝廷言官罵他與虎謀皮,他都忍著。沒有絕對的勝算,絕不出手。

嘉靖皇帝晚年向他請教,如何分清好人壞人?

徐階毅然答道,大奸似忠,大詐似信。

徐階

1566年,嘉靖四十五年,徐階推薦國子監祭酒高拱、吏部尚書郭樸進入內閣。

在徐階看來,河南新鄭人高拱(1513—1578)為政幹練,又是儲君朱載垕府上的講官,入閣是遲早之事,何不做個順水人情。

但事後覆盤,高拱對徐階的籠絡並不領情。兩人的交鋒,反而因此提前了。

嘉靖去世時,內閣中僅徐階一人在場,高拱、郭樸等人都不在場。草擬遺詔時,徐階竟然繞開了其他內閣成員,而把自己素來看重的門生、翰林學士張居正拉進來秘密參與。

皇帝的遺詔釋出時,皇帝本人已經昇天了。遺詔的內容究竟代表皇帝最後的意志,還是草擬者的意志,也只有天知道了。

嘉靖的遺詔對自己統治數十年的弊政進行了深刻的反省,廢止了皇宮內一切道教活動,重新起用了一批被罷黜的官員。讀過遺詔的人,都不會認為這是一輩子任性的嘉靖皇帝的臨終醒悟,而可以百分百認定這是徐階借嘉靖之口對多年的朝政進行了清算。

朝廷百官對這些新政紛紛叫好,一時間,內閣首輔徐階大得人心。

高拱、郭樸等內閣同僚則對徐階越加怨恨,草擬遺詔這麼大的事,你徐階竟然繞開同僚,卻拉來一個門生參與,這意思還不夠明顯嗎?

1567年,隆慶元年,新皇帝朱載垕繼位後,內閣一下子充實到六個人的規模:徐階、李春芳、高拱、郭樸、陳以勤、張居正。

張居正在參與草擬遺詔後,很快就入閣。史家認為,這是因為張居正跟高拱一樣,是朱載垕府邸的講官,但更關鍵的是首輔徐階的舉薦。

六人中,徐階與高拱互相不對付,兩人的爭鬥開始了。

最早是言官、吏科給事中胡應嘉檢舉,高拱在嘉靖病重期間,竟然偷偷溜回家,有失職守。因為胡應嘉與徐階是同鄉,高拱認定,這起針對自己的舉報,來自徐階的指使。

高拱隨後在另一起事件中,抓住胡應嘉的把柄,要求對胡應嘉革職處理。結果一公佈,在京言官認為高拱是挾私報復,把他比作北宋權臣蔡京。

深陷輿論風暴中的高拱,迅速唆使言官彈劾徐階,轉移輿論焦點,罪名是徐階縱容兒子橫行鄉里。

很快,言官之間進行了一輪輪的彈劾與反彈劾,朝廷亂成一鍋粥。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