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科幻靈異>徐霞客遊記> 第42章 滇遊日記十二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42章 滇遊日記十二 (2 / 6)

左倚危壁,右界片棧,而外即深峽之下盤者,不知此水之何以獨止也。由其南又半里,而躡嘴下墜者半里,左崖之端遂盡,而右峽來環其前。還望左崖盡處,叢石盤崖,儼如花簇,而右崖西界大山,亦懸屏削於重樹間,幽異之甚。由峽底又東南行一里,其峽外束如門。披門南出,稍轉東而下坡,半里,有水自東曲而西,大木橫架其上,南度之,是為大橋。

橋下水即右甸下流即今之右甸河,東行南轉,至是西折過橋,又盤西崖南去,已成湯湯之流。

橋南沿流之峽,皆隨之為田,而三四家倚橋南東坡上,有中火之館。

此右甸第二重東鎖之鑰,亦為右甸東第二重東環南下之分支,與東南行大脊右甸相對成峽,夾溪南去者也。

由橋南即躡東南坡而上,水由峽直南去,路躡坡東南升。

一上者二里,凌嶺頭。西望夾溪之山,稍南有破峽從西來者,即水塘哨西下之水也;其南夾水一支,亦至是東盡,而有寨盤其上焉;其又南一支,嶙峋獨聳,上出層巒,是為杜偉山。

此乃右甸南東來之正脊,自草房哨度脈至此,更崇隆而起,轉而直南去,而東夾此溪,其脊乃東南下老龍,自雲州南下,分瀾滄、潞江之脊,而直下交南者也。所望處尚在寨盤頂之東北,從此更夭矯南向,夾溪漸上,又二里而隔溪與寨盤之頂對。又二里,降坡南下,穿坳而東,見其東又墜為小坑,路下而涉之。一里,又南逾東坡西環之坳。又一里,有數家倚東坡而居,其東又有一溪自東北來,環所廬之坡而注西峽,西峽水自北南下,與此水夾流而合於坡南。此坡居廬頗盛,是為小橋,正西與杜偉山對。遙望杜偉山自西北來,至此南轉,其挾臂而抱於西南者,皆灣甸州之境,水亦皆西南流;其北峽與寨盤之頂夾而東出者,皆順寧之境,水皆東南流。則此山真一方之望,而為順寧、灣甸之東西界者也。

飯於村家,大雨復至。久而後行,由坡東下,渡北來之溪,小石樑跨之。所謂小者,以別於大溪之橋也。復東南上,隔溪對杜偉山而南,下瞰西峽之底,二流相合,盤壑南去。

此山為右甸東第三重東環南下之分支,為錫鉛之脈者也。南五里,或穿嶺而左,見嶺東近峽墜坑,其遠峰又環峙而東,又或分而南;穿嶺而右,見嶺西近峽,西溪盤底,杜偉駢夾。

如是二里,乃墜其南坡,或盤壑西轉,或躡坳東折,或上或下,又五里,有兩三家當坳而廬,是為免威哨。於是再上其東坡,則東西壑皆可並睹矣。

西壑直逼西麓而長,以杜偉西屏也;東壑遙盤東谷,其下叢沓,而猶不見底。其東北有橫浮一抹者,此挾江瀾滄而東南之嶺也;其正東有分支南抱者,此中垂而為順下之脈也。從嶺漸下,或左或右,嶺脊漸狹。四里,始望見東塢有溪,亦盤折其底,與西峽似;而西界外山,自杜偉頂南,其勢漸伏,又紆而南,則東轉而環其前;東界外山則直亙南向,與東轉前環之嶺湊。問東西峽水,則合於錫鉛之前,而東南當湊峙之峽而去。問順寧之道,則逾東界之嶺而行;有道逾前山南環之嶺者,為猛峒道,從獵昔、猛打渡江而至興隆廠者也。

於是從岡脊轉東行。

其脊甚狹,又二里,西峽之溪直逼南麓下,而東峽溪亦近夾,遂如堵牆上行。又東二里,又東南下者二里,坡盡而錫鉛之聚落倚之。此右甸東分支南下第三重之盡處也。其前東西二溪交會,有溫泉當其交會之北涘sì水邊,水淺而以木環其四周,無金雞、永平之房覆,亦無騰越、左所之石盤,然當兩流交合之間而獨有此,亦一奇也。

是日下午至駝騎,稅駕逆旅,先覓得一夫,索價甚貴,強從之,乃南步公館,即錫鉛驛也。按《舊志》作“習謙”。土人謂出錫與鐵,作“錫鉛”。

返飯於肆,亟南由公館側浴於溫泉,暮返而臥。

初六日晨起而飯。其夫至,付錢整擔而行;以一飯包加其上,輒棄之去,遂不得行。餘乃散步東溪,有大木橫其上為橋,即順寧道也。仍西上公館,從其西南下西溪,是為猛峒道。有茅茨從北岡上,是為錫鉛街子。問得一夫,其索價亦貴甚,且明日行,遂返邸作記。

初七日前棄擔去者復來,乃飯而同之行。從公館東向下,涉東溪獨木橋,遂東上坡。半里,平行坡上,或穿坳而南,或穿坳而北,南北皆深坑,而路中穿之。東去二里餘,沿南崖北轉,半里,穿西突之坳,半里,復東逾嶺而南,半里,又出南崖上。於是見南壑大開,壑中支條崩疊,木樹茸蘢,皆出其下,而錫鉛南山,其南又疊一支,紆而東南下,以開此壑。所陟山東自東大山分支,西突此岡,為錫鉛東鎖鑰,直西南逼湊南山,水下其中甚束,至此而始出東壑也。瞰南倚北,又二里,見岡北亦嵌為東西塢,聞水聲淙淙,餘以為即西下錫鉛東溪者,而孰知從倚北之嶺已分脊,此塢且東南下矣。於是反倚坡北下,共半里而涉一橋,度塢中水,是為孟祐之西溪,其水南出前塢,與錫鉛之水合於孟祐之南,所謂孟祐河者也。澗之東,居廬疊出,有坡自北來懸其中,一里,東向躡其上,當坡而居者甚盛;又東轉,再盤一坡,共一里,又有居廬當坡,皆所謂孟祐村矣。此右甸東分支南下第四重之盡處也。於是又見一溪自東塢出,環塢而前,與西溪交盤南壑中。南壑平開,而南抵南山下,錫鉛之水,沿其北麓,又破峽東南去,東南開峽甚遙,而溪流曲折其間,直達雲州舊城焉。

由村東即循峽北入東塢,一里東下,度峽中橋,其橋東西跨溪上,上覆以亭,橋內大水自東北透峽出,橋外小水自東南透峽出。過橋東向,緣西垂之嶺上,其上甚峻,曲折梯危,折而左,則臨左峽,折而右,則臨右峽,木蔭藤翳,連幄牽翠,高下虧蔽,左右疊換,屢屢不已。五里漸平,則或沿左坡,或沿右坡,或涉中脊,脊甚狹,而左右下瞰者,亦與前無異也。又三里,則從坡右稍下。約一里,陟脊坳而東,又緣坡左上。一里,臨南坡之上,於是回望孟祐、錫鉛諸山,層環疊繞,山外復見山焉。餘初疑錫鉛西嶺頗伏,何以猛峒之道不西由其坳而南陟其岑cén小而高的山。

又疑灣甸之界,既東以猛峒,而猛峒以北,杜偉山以南,其西又作何狀?至是而遙見西嶺,又有崇峰一重臂抱於西。蓋枯柯東嶺老脊之南度者,一由瓦房哨東度脊西南下,其亙反高,夾永昌之流而南下哈思坳;坳之南其脈猶未盡,故亦登、溫板、雞飛在此脊之西者,猶順寧屬;而其南即東與杜偉山自草房哨度脊者,如椅之交環其臂,其中皆叢沓之山,直下東南,而開峽底於猛峒西坳之伏處,其西正開峽之始,南降三十里而後及猛峒焉。

猛峒富庶,以其屬灣甸境也。

此正西遙望之所及者。

而正南則前夾之頂,至是平等,而猶不能瞰其外,正北則本坡自障之;正東即其過脈分支之處,第見南峽之猶自東北環來也。

又東上五里餘,坡脊遂中夾為槽。路由槽中行裡餘,透槽東出,脊乃北轉,其下右壑盤沓如初,而左峽又墜南下之坑,故路隨脊北轉焉。又一里,脊東有峰中突,稍上,有中火之館,西向倚峰而峙,額日“金馬雄關”,前有兩家,即所謂塘報也。

鋪司、鋪兵之類。賣腐以供旅人之飯雲,既飯,由館左又東半里,轉而北透一坳。其西峰即中火之館所倚者,比其後過脈處,與東峰夾成坳。由其中北透半里即東轉,挾過脈東峰之北東向下。半里,又臨北壑之上,旋入夾槽中,兩崖如剖,中嵌僅通三尺,而底甚平。槽上叢木交蔽。半里,有倒而橫跨其上者,連兩株,皆如從橋下行,又一里,其跨者巨而低,必傴伏而過焉。槽南闕同“缺”處猶時時見西墜之峽,最後又見槽北之峽猶西墜也。

共二里,稍東上,逾脊南轉,有架木為門踞嶺東者,為白沙鋪哨。此南度之脊也,乃右甸東分支南下之第五重。其脈獨長。挾西分四支而抱於內,又南度而東南行,與右甸南杜偉山之脊,西夾孟祐河而出於雲州舊城西;又與第六重沿瀾滄南崖之脊,東夾順寧河而出於雲州舊城東;從此南度,紆而西南,折而東南下,**為順寧郡城,又東南而盡於雲州舊城焉。

由哨門南向稍下,輒聞水聲潺潺,從西南迸峽下,即東北墜坑去,而路從其南東向下,猶有夾槽墜其中。

二里餘,出槽,東行岡脊上,於是見北壑之北,則瀾滄南岸之山,紆迴東抱而南,為老脊東之第六支,屏亙於順寧河之東,今謂之東山,即《志》所稱某山也。其脊南至雲州西南突者,盡於新城西;東北由茅家哨過脈而南者,盡於雲州日城所合二水東下而入瀾滄處。南壑之南,則即此白沙脊南度東轉,為老脊東之第五支,屏亙於順寧城之西。

今謂之西山,即《志》所稱某山也。兩山夾塢東南去,而順寧郡城踞其中西山下;西北盤東山之坳,為三臺山渡江大道;東南塢盡之隙,則雲州在焉。此一川大概也,而川中欹側同“窄”,不若永昌、騰越之平展雲。

從岡平行二里,又稍下一里,前有一峰中道而突,穿其坳而上,約一里,有一二家倚坡東,是為望城關,從東南壑中遂見郡城故也。從此又迤邐下坡,十里,抵坡下。東出大路,兩度小橋,上一坡,約二里,入郡城新城之北門。南過郡治前,稍轉東街,則市肆在焉。又南逾一坡,出南門,半里而入龍泉寺,寺門亦東向,其地名為舊城,而實無城也。

時寺中開講甫完,僧俗擾擾,餘入適當其齋zhài吃飯,遂飽餐之而停擔於內。

初八日晨起,從殿後靜室往叩講師宣講佛法的僧侶,當其止靜,未晤而出。餘時欲趨雲州,雲州有路可達蒙化。念從此而往,則僱夫尚艱,不若仍返順寧,可省兩日負載。乃以行李寄住持師達周,以輕囊同僕行。達師留候飯。上午,乃出寺前,東隨小溪下川中。一里,渡亭橋,循東界山麓南行。

三里,稍上一西突之坡,村廬夾道,有普光寺傍東山西向。

又東南半里,下涉一小澗,仍南上坡,居廬不絕。已而其山東夾而入,又有小水自東壑來,渡之。又東南逾一坡,共五里,則大溪之水自西而東折,有亭橋名歸化。跨之,其水即鳳慶河湯湯大矣。由橋南里餘,漸西南上**之坡。上一里,村廬夾道。倚西山東向,有長窯高倚西坡,東下而西上,是為瓦罐窯。

由其南再越**之脊一里餘,東南下東出之峽一里,又東南上,循西界山麓南行。再下再上,五里,有一二家倚**之坡,坡間有小池一方,是為鴨子塘。又東南五里,岡頭有村,倚西岡東向,是為象莊,此未改流時土酋猛廷瑞畜象之所也。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