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日店婦雞鳴起炊,平明餘起而飯,出店東南行。
稍下,渡南來小溪,即上坡東逾南轉,即養邑東環之支也。
有公館當坡,西瞰壑中,田廬歷歷。車逾坡而下,又涉一小塢而東上坡,遂行岡頭,共五里。路分二岐:一東南者,為西邑道;一西北者,為山河壩道。先是問道,多言由西邑逾芭蕉嶺達亦登,有熱水從石盤中溢位,其處有大道通順寧。餘欲從之,而養邑店主言,往西邑路近,而山溪無橋,今雨後無橋,水漲難渡;當折而北,由山河壩渡其下流,仍由枯柯而達亦登為便。至是,見同行者俱不走西邑而走山河壩,餘亦從之。
遂西北兩涉小塢,二里餘,升坡而東,遂循永昌溪南崖行。溪嵌崖底,止見北崖削壁下嵌,而猶不見水。又東二里稍下,見水嵌崖底如一線,遂東見其門對束如削,門外環疇盤錯,溪流曲折其中,有村倚北崖之東,即落水寨也。其南崖之夾溪為川者,**如踞獅,水從其北出,路從其南下。
半里,遂由獅腋下降,路甚逼仄,半里,抵獅麓。又東半里,一溪自南塢來,有壩堰其上流,有橋跨其下流。度橋東行田塍間,濘甚。一里,登塢東岡南行。一里,見塢西有瀑掛西崖,歷兩層而下,注塢中南來之溪。路隔對之,東向入峽,雨大至。二里,逾嶺頭,有路西南來合,山頭坑窪旁錯,亂水交流。又東三里,再度坑坳,盤而東北行。其下有坑,破石搜崖,亦突而北注。隨之一里餘,乃東下越其流。又東北上半里,見東塢又有小水自東而西向,與南來之溪合於北崖下。
北崖純石聳起,其上樹木蔥鬱,而下則有穴,伏而暗墜,二水之所從入也。又東向上嶺,半里,逾其脊。行嶺頭半里,始見東壑有田下盤,其東復有山夾之。路從嶺上轉而南行,一里餘而下。下半里,其塢自南而北,水亦經之。度橋溯流而南,二里,南塢稍開,是為五馬。其西南壑中居廬頗多,東坡上亦有四五家居路左。坡南有一坑,自東峽出,有小水從其中注西南壑。下坑,涉其水之南,溯之東上。裡餘,隨峽南轉,而坑中水遂窮,有脊自東而西。度脊南,復墜坑而下,從脊東行,轉坑東之崖。
其下亦嵌而成壑,壑中亦有人家,隱於深崖重箐之間,但聞雞鳴舂響而已。東坑既盡,從其上涉塢升岡,見岡南一峰特聳而卓立,白霧偏籠其半,乃東來脊上石峰之層起者。
由其北穿坳而東,共二里而抵坳中之脊。
有巨石當脊而中踞,其高及丈,大亦如之,其上有孔,大及尺,深亦如之,中貯水及其半,不涸不盈,正與哀牢金井之孔相似。踞大石而飯。土人即名此嶺為大石頭。
從石東下塢中,道分為二:一由東向逾岡者,為大道,稍迂而達大臘彝;一由東南下峽者,為捷道,稍近而抵小臘彝。
此皆枯柯屬寨也。
乃由峽中下,於是石崖南突,叢箐交縈,北嵌為峽,南聳為崖。二里,行南岡之上。又二里,盤岡嘴而南,其東峽中,平墜南繞。蓋由此嘴東墜,其下皆削崖,故路又分為二:一由崖下循崖根南轉,一由崖上躡崖端南曲。
乃從崖端南逾石隙而下,一里,仍隨南坡東轉。還瞰所逾之崖,壁立下嵌,其下盤為深塢,崖根有泉淙淙出穴間,小路之下盤者因之;遙望北崖山岡,排闥東出,大道之東陟者因之。
餘平行南岡,又東一里,下盤之小路逾岡來合。
又東一里餘,南岡復**,路下其北腋間。覆盤坳東上半里,登東岡之南坡,始東見枯柯之川,與東山相夾,而未見其西底。又西南見嶺頭一峰,兀突插雲霧中,如大士之披絡而坐者,閃爍出沒,亭亭獨上,乃南來脊上之峰,不知其為何名也。又東一里,復轉岡之北坡,東下一里,有四五家倚岡而居,是為小臘彝。
眾欲下坡問亦登道,土人行人皆言下坡至江橋不可止宿,亦無居停之家,循江而南至亦登,且五六十里,時已不及,而途無可宿,必止於是。時才過午,遂偕止而止。幸主人楊姓者,知江流之源委,道路之曲折,詢之無不實,且知溢盤溫泉。
不在亦登而在雞飛。乃止而作紀,抵暮而臥。
永昌志略
漢永昌郡,元為大理金齒等處宣撫司,總管置司治於永昌,後改為宣慰使司都元帥府。洪武十五年平雲南,前永昌萬戶阿鳳率其眾詣指揮王貞降附,仍置永昌府,立金齒衛。
十六年六月,麓川彝叛,屠屠殺其城。二十三年,省府,改金齒衛為金齒軍民指揮使司。
從指揮使胡淵請也。
於是遂名金齒,不名永昌,而實非金齒之地,如瀾滄江在永昌,而瀾滄衛在北勝,各不相蒙。蓋國初立衛,經理皆出武臣,故多名實悖戾bèilì違背耳。
景泰中設鎮守,弘治二年設金騰道。
嘉靖元年巡撫何孟春、郴州籍,江陰人。
巡按御史陳察常熟人。
疏革鎮守,設永昌府,立保山縣,改金齒指揮使司為永昌衛府,領州一騰越縣二,保山、永平。仍統潞江安撫司、鳳溪、施甸二長官司。
保山編戶十里。又城北彝民曰“喧”,共十五;城南彝民曰“寨”,共二十八。
洪武三十三年,改騰衝守禦千戶所隸金齒司。正統十四年,升為騰衝軍民指揮使司,與金齒並。嘉靖二年,復置州,隸永昌府,改指揮使司為騰衝衛,州名騰越。
在府城南三百六十里,以地多藤,元名藤州。
永平,即東漢之博南縣。
以山名。洪武初隸永昌府。
三十二年,改府為金齒指揮司,屬指揮司管轄。
嘉靖二年,復府,仍屬府。在府東一百七十里。
潞江安撫司,在城西南一百三十里。
元柔遠路,國初柔遠府,永樂九年立安撫司。
鳳溪長官司,在城東二十五里。施甸長官司,在城南一百里。唐銀生府北境,元為石甸,後訛為施甸。
近騰諸彝說略
騰越密邇近諸彝,實滇西藩屏。而滇境大勢,北近吐蕃,南皆彝緬,郡邑所置,介於其間,不過以聲教羈縻而已。正統以來,經略南彝者,設宣慰司六,御彝府二,宣撫司三,州四,安撫司一,長官司二。如孟養阻負於西,最為荒僻,而緬甸、八百、寮國,地勢瀕海,木邦、車裡、孟密,又在其內,業非羈縻所可制馭,而近聽約束者,惟南甸、幹崖、隴川而已。數十年頻為緬患,如刁落參以南甸近彝,奪刁落寧之官,尚構緬內訌,為兵備胡公心忠所殲;嶽鳳父子以隴川舍目謀主多思順之地,造逆犯順,為參將劉綎所擒,邊境賴以安。其後阿瓦日強,蠶食日多。幸撫彝同知漆文昌、知州餘懋學,請大司馬陳公用賓檄暹羅以弱緬,而騰獲稍康。迨思正就戮,瓦酋猖獗,命思華據迤西,思禮據木邦,思綿據蠻莫,而內地漸為逆緬所竊。至若多俺席麓川之舊,附緬而叛天朝,參將胡顯忠平之。多安民藉安酋、瓦酋之援,負固以拒天兵,兵備黃公文炳、參將董獻策取之,騰之獲存者,幸也!目今瓦酋梟悍稱雄,諸彝悉聽號召,倘經略失馭yù失去統馭的辦法,其造亂者,尤有甚於昔也。為騰計者慎之,外芒市雖屬府,近於猛穩為木邦轄,藏賊劫掠,騰境不安,所恃放廷臣防禦之,而反罹其害。自後當重其責以弭mǐ變消除變亂,庶於騰少安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