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科幻靈異>徐霞客遊記> 第39章 滇遊日記九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39章 滇遊日記九 (2 / 6)

由此西望,一尖峰當西復起,其西北高脊排穹,始為南渡大脊,所謂高黎貢山,土人訛錯傳為高良工山,蒙氏僭僭越,私自作主之意封為西嶽者也。其山又稱為崑崙岡,以其高大而言,然正崑崙南下正支,則方言亦非無謂也。由蒲滿哨西下一里,抵所望尖峰,即躡級數轉而上。兩旁削崖夾起,中墜成路,路由夾崖中曲折上升,兩岸高木蟠空,根糾垂崖外,其上竹樹茸密,覆陰排幕,從其上行,不復知在萬山之頂,但如唐人所詠:“兩邊山木合,終日子規啼”,情與境合也。

一里餘,登其脊。

平行脊上,又二里餘,有數家倚北脊,是為分水關,村西有水沿北坡南下,此為潞江安撫司後峽發源處矣。

南轉,西逾嶺脊,磚砌鞏門,跨度脊上。其關甚古,頂已中頹,此即關之分水者。關東水下潞江,關西水下龍川江。

於是西下峽,稍轉而南,即西上穿峽逾脊,共五里,度南橫之脊,有村廬,是為新安哨。由哨南復西轉,或過山脊,或蹈踩過嶺峽,屢上屢下,十里,為太平哨。於是屢下屢平,始無上陟之脊。五里,為小歇廠。五里,為竹笆鋪。自過分水關,雨陣時至,至竹笆鋪始晴。數家夾路成衢,有賣鹿肉者,餘買而炙脯烤乾肉。於是直下三里,為茶庵。又西下五里,及山麓,坡間始盤塍為田。其下即龍川江自北而南,水不及潞江三分之一,而奔墜甚沸。西崖削壁插江,東則平坡環塍。

行塍間半里,抵龍川江東岸。溯江北行,又半里,有鐵鎖橋架江上。

其制兩頭懸練,中穿板如織,法其製作方法一如瀾滄之鐵鎖橋,而狹止得其半。

由橋西即躡級南上,半里為龍關,數十家當坡而居,有稅司以榷què徵稅負販者。又西向平上四里餘,而宿於橄欖坡。其坡自西山之脊,東向層突,百家當坡而居,夾路成街,踞山之半。其處米價甚賤,每二十文宿一宵,飯兩餐,又有夾包。

龍川江發源於群山北峽峨昌蠻即阿昌族七藏甸,經此,東為高黎貢,西為赤土山。下流至緬甸太公城,合大盈江。

十三日平明而飯。由坡西登嶺西北上,八里,稍北,逾北峽西上,二里,從嶺上平行。

望西北有層峰排簇嶺上,初以為將由其南垂行,一里,忽從嶺頭轉北,三里,乃西南下峽中。一里,有四五家當峽而居,竹籬茅舍,頗覺清幽,是為赤土鋪。

其村當西面排簇層峰之麓,東與橄欖坡夾而為坳。

村西有亭橋架小澗上,其水自南峽來,搗北峽去,橋名建安。

按《志》,大盈江之水,一出自東北赤土山,而此鋪名赤土,水猶似東北下龍川者,豈其西排簇層峰為赤土山,而此猶其東麓之水,以其在麓,即以名鋪耶?由橋西即南向上坡,二里,西南登脊,即自排簇峰東南分支下者。又轉而西一里餘,有庵施茶,當脊北向而踞,是為甘露寺。又西一里,坡間水北向墜崖,路越之西向下峽。峽中有水自北而南,又與坡上水分南北流,以餘意度之,猶俱東下龍川者。半里,乃從峽底溯水北入。其峽東西兩崖,俱從排簇層峰分支南下者,西崖即其本支,東崖乃分支,東南由甘露寺脊而下者也,第峽水南出東轉,不知其北合於建安橋,抑直東而下龍川否也?

北行峽底一里餘,水分二道來,皆細甚。遂從坡西躡峻上,一里,北穿嶺夾,半里,透脊。其脊自東北度西南,脊以北即墜峽西下。路從峽端北轉而西,有數家倚北山之上,是為亂箭哨,至是始出排簇層峰嶺脊之西。按《志》,赤土山在州城東三十里,水至是始分,則前之赤土鋪猶東岸之麓,非分流之正脊可知也。

飯於嶺哨。西向行稍下,共二里,有塢自南而北,細流注其中。按《志》,大盈江有三源,一出赤土山,當即此矣,從此而西,出馬邑河,繞州城北而西合巃嵸lóngzōng、羅生二水,同為大盈之源者也。

又北上坡二里餘,有一二家當坡之南,環堵圍南峽之坳甚遙,雜植果樹於中,是為板廠。由其西二里,又西下半里,有十餘家當峽坳而居,是為芹菜塘。其前小水,東北與大盈之源合。村廬不多,而皆有杜鵑燦爛,血豔奪目。

若以為家植者,豈深山野人,有此異趣?

若以為山土所宜,何他岡別隴,杳然無遺也?由村西復西上坡一里餘,轉峽而平行頂上三里餘,乃出西嶺之端。下望其塢甚深,而中平如砥,良疇遠村,交映其間。其塢大而圓,乃四面小山環圍而成者,不比他川之沿溪成峽而已。

西向峻下者五里,循峽東北折,又折而西三里,乃循東山北行,其下稍平。又二里,有村當東山之麓,是為坡腳村。

有賣漿者,出酒甚旨味美,以醋芹為菜。

與同行崔姓者,連啜二壺乃行。於是西行平疇中,一里,有小水自南而北,即《志》所云羅生山之水,亦大盈三源之一,分流塍中者也。又西北二里餘,有村曰雷打田。其東亦有小溪,自南而北,則羅生山之正流也,與前過小流,共為大盈之一源雲。是溪之東田窪間,土皆黑墳這裡指高出地面的土堆,土人芟shān剷除其上層曝幹供爂,蓋煤堅而深入土下,此柔而浮出土上,而色則同也,由村北又西三里,有廬舍當坡塍間,曰土鍋村,村皆燒土為鍋者。於是其西廬舍聯絡,一里為東街,又半里,西交大街,則“十”字為衢者也。騰越州城之南門,即當大街之北,城南居市甚盛,城中所無,而此城又迤西所無。

乃稅駕於大街東黔府官舍,時適過午也。

時黔府委官王仰泉者已返省,阮玉灣導書,姑與店中。

十四日早雨。命顧僕覓潘秀才家,投吳方生書。上午雨止,潘來顧。下午,餘往顧而潘出,乃返作記寓中。薄暮,同行崔君挾餘酌於市,以竹實為供,竹實大如松子,肉圓如蓮肉,土人煮熟以買。投壺古人飲酒娛樂的方式,一般形式是在一定距離外安放一個酒壺,喝酒之人依次向其中投放箭矢,不中者則被罰喝一杯暢飲。月上而返,冰輪皎然。

十五日晨往晤潘。

潘勸無出關。

上午,潘饋酒餚. 下午,店中老人亦來勸餘無行。

先是餘以阮玉灣書畀楊主人,託其覓同行者,主人唯唯。至暮,以潘酒招之共酌。兄弟俱勸餘毋即行,謂炎瘴正毒,奈何以不貲輕擲也。屈指八月,王君將復來,且入內,同之入關最便。餘姑諾之,是夜月甚皎,而邸舍不便憑眺,竟鬱郁臥。

十六日晨起,候主人飯,欲為尖山之行。其山在州城西北百里。

先是主人言其靈異,慫恿餘行,故謀先及之。

乃以竹箱、衫、氈寄楊主家,挈輕囊與顧僕行。從南門外循城西行,半里,過新橋,巨石樑也。橋下水自北合三流,襟城西而南,過此南流去,即所謂大盈江矣。

餘既過橋,四望山勢迴環,先按方面定之。當城之正東而頂平者,為球瓓山,亂箭哨之來道逾其南脊;當城之正西而尖聳者,為擂鼓山,南為龍光臺,為緬箐道,為水口西夾;直北者,為上幹峨山,亂箭哨之脈,從之東度南起,去城北二十里;直南者,為來鳳山,州治之脈,從之北度,又西突保祿閣,為水口東夾。城西南為水口,束峽極緊,墜空而下,為跌水崖。城東南、東北俱有回塢,乃來鳳山自北環度之脈。

而東北獨伏,有高山穹其外,即龍川江東高黎貢山北來之脈也。城西北一峰獨聳,高出眾峰,為巃嵸山,乃北來分脈之統會。從此直南,為筆峰,為寶峰,為擂鼓,而盡於龍光臺。

從此西度南轉,為猛蚌。從此東度,為上幹峨;低伏而東度南起,為赤土山亂箭嶺;南下西轉,為羅生山;支分直北者,為球瓓,峙州東而北盡馬邑村;支分由西而南者,為來鳳,峙州南而西夾水口,北與龍光對。此州四面之山也。

其水,一東南出羅生山,北流經雷打田,至城東北;一東出亂箭哨,北流西出馬邑村西南,至城東北;一出巃嵸山,滀貯水為海子,流為高河,南至城東北。三水合為一,是為大盈江,由城西而南,過二橋,墜峽下搗,其深十丈,闊三丈餘,下為深潭,破峽西南去,經和尚屯,又名大車江。此州四面之水也。

其北二日抵界頭,與上江對;其南一日抵南甸,與隴川、緬甸對;其西一日半至古勇,與茶山對;其東一日半至分水關,與永昌對。八關自其西北斜抵東南,西四關屬蠻哈守備,自西北而東南:一曰神護,二曰萬仞,三曰巨石,四曰銅壁。東四關屬隴把守備,自西南而東南:一曰鐵壁,二曰虎踞,三曰天馬,四曰漢龍。八關之外,自神護而出,為西路,通迤西,出琥珀碧玉:自天馬而出,為南路,通孟密,有寶井;自漢龍而出,為東南路,通木邦,出邦洋布:自鐵壁而出,亦為南路,通蠻莫,為緬甸阿瓦正道。昔蠻莫、孟密俱中國地,自萬曆三十三年金騰威道立此八關,於是關外諸彝,俱為阿瓦所有矣。由州南抵南甸分路:西向幹崖,至蠻哈諸關,南向隴川,至隴把諸關。由州西抵緬箐分路:西出神護,通迤西;西北逾嶺,至古勇。大概“三宣”猶屬關內,而“六慰”所屬,俱置關外矣。遂分華、彝之界。此其四鄙之望也。

大盈江過河上屯合緬箐之水,南入南甸為小梁河;經南牙山,又稱為南牙江;西南入幹崖雲籠山下,名雲籠江;沿至幹崖北,為安樂河;折而西一百五十里,為檳榔江,至比蘇蠻界即傈傈族地區,注金沙江入於緬。一曰合於太公城,此城乃緬甸界。按緬甸金沙江,不注源流,《志》但稱其闊五里,然言孟養之界者,東至金沙江,南至緬甸,北至幹崖,則其江在幹崖南、緬甸北、孟養東矣。又按芒市長官司西南有青石山,《志》言金沙江源出之,而流入大盈江,又言大車江自騰衝流經青石山下。豈大盈經青石之北,金沙經青石之南耶?其言源出者,當亦流經而非發軔最初之發源地,若發軔,豈能即此大耶?又按芒市西有麓川江,源出峨昌蠻地,流過緬地,合大盈江;南甸東南一百七十里有孟乃河,源出龍川江。而龍川江在騰越東,實出峨昌蠻地,南流至緬太公城,合大盈江。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