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塢之東北逾坡,塢之西北循峽,皆有路,凡六十里而抵省會。而里仁村當塢中北山下,半里抵村之東,見流泉交道,山崖間樹木叢蔭,上有神宇,蓋龍泉出其下也,東塢以無泉,故皆成旱地;西塢以有泉,故廣闢良疇。由村西盤山而北,西塢甚深,其塢自北峽而出,直南而抵海口村焉。村西所循之山,其上多蹲突之石,下多崆峒之崖,有一竅二門西向而出者。餘覺其異,詢之土人,石城尚在塢西嶺上,其下亦有龍泉,可遵之而上。
共北半里,乃西下截塢而度,有一溪亦自北而南,中乾無流。涉溪西上,共半里,聞水聲虢虢guó水流聲,則龍泉溢西山樹根下,瀦為小潭,分瀉東南去。由潭西上嶺,半里,則嶺頭峰石湧起,有若卓錐者,有若夾門者,有若芝擎而為臺,有若雲臥而成郭者。
於是循石之隙,盤坡而上,墜壑而下。
其頂中窪,石皆環成外郭,東面者巑岏森透,西面者穹覆壁立,南向則餘之逾脊而下者,北面則有石窟曲折,若離若合間,一石墜空當關,下覆成門,而出入由之,圍壑之中,底平而無水,可以結廬,是所謂石城也。透北門而出,其石更分枝簇萼、石皆青質黑章花紋,廉利稜削,與他山迥異。有牧童二人,引餘循崖東轉,復入一石隊中,又得圍崖一區,惟東面受客如門,其中有趺座之龕,架板之床,皆天成者。出門稍南,回顧門側,有洞岈然,亟轉身披之。其峒透空而入,復出於圍崖之內,始覺由門入,不若由洞入更奇也。計圍崖之後,即由石城中望所謂東面巑岏處矣。出洞,仰眺洞上石峰層沓,高聳無比,復有一老儸儸披獸皮前來,引餘相與攀躋。
其上如眾臺錯立,環中窪而峙其東,東眺海門,明鏡漾空,西俯窪底,翠瓣可數,而隔崖西峰穹覆之上,攢擁尤高。乃下峰,復度南脊,轉造西峰,則穹覆上崖,復有後層分列,其中開峽,東墜危坑而下,其後則土山高擁,負扆於上,聳立之石,或上覆平板,或中剖斜欞。崖脅有二**如鼻孔,群蜂出入其中,蜜漬淋漓其下,乃崖蜂所巢也。兩牧童言:“三月前土人以火燻蜂而取蜜,蜂已久去,今乃覆成巢矣。”童子競以草塞孔,蜂輒嗡嗡然作銅鼓聲。憑覽久之,乃循墜坑之北,東向懸崖而下。
經東石門之外,猶令人一步一回首也。
先是從里仁村望此山,峰頂聳石一叢,不及晉寧將軍峰之偉傑,及抵其處而闔闢曲折,層沓玲瓏,幻化莫測,鍾秀獨異,信乎靈境之不可以外象求也。
蓋是峰西倚大山,此其一支東竄,峰頂中坳,石骨內露,不比他山之以表暴見奇者;第其上無飛流涵瑩之波,中鮮剪棘梯崖之道,不免為兔狐所窟耳。老儸儸言:“此石隙土最宜茶,茶味迥出他處。
今阢氏已買得之,將造庵結廬,招淨侶以開勝壤。豈君即其人耶?“餘不應去。
信乎買山而居,無過此者。
下山,仍過塢東,一里,經里仁村。東南一里,抵螳螂川之北,西望海口,有渡可往茶埠,而東眺瀕川,石崖聳削。
先從茶埠隔川北望,於巑岏嵌突中,見白垣一方,若有新茅架其上者;今雖崖石掩映,不露其影,而水石交錯,高深嵌空,其中當有奇勝,遂東向從之。抵崖下,崖根插水,亂石瀠洄,遂攀躋水石間。沿崖南再東,忽見石上有痕,躡崖直上,勢甚峻,掛石懸崖之跡,俱倒影水中。方下見為奇,又忽聞謦咳qǐng咳嗽聲落頭上,雖仰望不可見,知新茅所建不遠矣。
再穿下覆之石,則白垣正在其上。
一道者方鑿崖填路,迎餘人坐茅中。其茅僅逾方丈,明窗淨壁,中無供像,亦無爂具,蓋初落成而猶未棲息其間者。道人吳姓,即西村海口人,向以賈遊於外,今歸而結淨於此,可謂得所託矣。
坐茅中,上下左右,皆危崖綴影,而澄川漾碧於前,遠峰環翠於外;隔川茶埠,村廬繚繞,煙樹堤花,若獻影鏡中;而川中鳧舫賈帆,魚罾zēng即罾網渡艇,出沒波紋間,棹影躍浮嵐,櫓聲搖半壁,恍然如坐畫屏之上也。
既下,仍西半里,問渡於海口村。南度茶埠街,入飯於主家,已過午矣。茶埠有舟,隨流十里,往柴廠載鹽渡滇池。
餘不能待,遂從村西遵川堤而行。其堤自茶埠西達平定,隨川南涯而築之。
蓋川水北依北岸大山而西,其南岸山勢層疊,中多小塢,故築堤障川。堤之南,屢有小水自南峽出,亦隨堤下注。從堤上西行,川形漸狹,川流漸迅。七里,有村廬倚堤,北下臨川,堤間有亭有碑,即所謂柴廠也;按舊碑謂之漢廠,莫土官鹽肆在焉。至此川迅石多,漸不容舟,川漸隨山西北轉矣,堤隨之。又西北七里,水北向逼山入峽,路西向度塢登坡。又二里,數家踞坡上,曰平定哨。時日色尚高,以土人言前途無宿店,遂止。
二十六日雞再鳴,飯而出店,即北向循西山行。三里,曙色漸啟。見有岐自西南來者,有岐自東北來者,而中道則直北逾坳。蓋西界老山至此度脈而東,特起一峰,當關中突,障扼川流,東曲而盤之,流為所扼,稍東遜之,遂破峽北西向,墜級爭趨,所謂石龍壩也。此山名為九子山,實海口下流當關之鍵,平定哨在其南,大營莊在其東,石龍壩在其北。
山不甚高大,圓阜特立,正當水口,故自為雄耳。
山巔有石九枚,其高逾於人,駢立峰頭,土人為建九子母廟,以石為九子,故以山為九子母也。餘時心知正道在中,疑東北之岐為便道,且可一瞰川流,遂從之。一里抵大營莊,則川流轟轟在下,舟不能從水,陸不能從峽,必仍還大路,逾坳乃得;於是返轍,從峰西逾嶺北下。共二里,有小水自西南峽來,渡之。復西上逾坡,則坡北峽中,螳川之水,自九子母山之東破峽北出,轉而西,繞山北而墜峽,峽中石又橫岨而層閡之,水橫衝直搗,或跨石之頂,或竄石之脅,湧過一層,復騰躍一層,半里之間,連墜五六級,此石龍壩也。此水之不能通舟,皆以此石為梗。昔治水者多燔fán焚燒石鑿級,不能成功,土人言鑿而輒長,未必然也。
石級既盡,峽亦北轉。路從峽西山上,隨之北行。下瞰級盡處,峽中有水一方,獨清瀦,土人指為青魚塘,言塘中青魚大且多。按《志》,昆陽平定鄉小山下有三洞,泉出匯而為潭,中有青魚白魚,俗呼隨龍魚,豈即此耶?北二里,峽稍開,有村在其下,為青魚塘村。北二里,西北躡一嶺,此嶺最高,始東見觀音山與羅漢寺碧雞山,兩峰東峙。又北見遙山一重,橫亙眾山之北,西盡處特聳一峰最高,為筆架山;其西又另起一峰,與之駢立,則老龍之龍山也;東盡處分峙雙岫,亦最高,為進耳山,其南坳稍伏而豁,則大道之碧雞關也。兩最高之間,有尖峰獨銳,透穎於橫脊之南,是為龍馬山,其下則沙河之水所自來也。惟西向諸山稍伏而豁,大道之往迤西者從之,而老脊反自伏處南度。
老龍之脊,西北自麗江、鶴慶東,南下至楚雄府南,又東北至祿豐、羅次北境,又東至安寧州西北境,**為龍山;遂南從安寧州之西,又南度三泊縣之東,又南向繞昆陽州之西南,乃折而東經新興州北,為鐵爐關;又東經江川縣北,為關索嶺。
又東峙為屈顙巔山,乃折而東北,為羅藏山,則滇池、撫仙湖之界脊也。
始西一里,逾其巔。又西北下一里,則螳川之水,自嶺之北麓環而西,又轉而南。嶺西有村,瀕川而居,置渡川上,是曰武趣河,昆陽西界止此,過渡即為安寧州界。武趣之河,繞村南曲,復轉西峽去;路渡河即西北上坡。連越土壠二重,共五里,北下,有水一塘在東塢中。又北二里,有水一塘在西塢中。又北一里半,有村在路東。又北一里半,坡乃北盡,坡北始開東西大塢。乃下坡西向行塢中,二里,有水東北自北界橫亙中尖峰下來,是為沙河。其流頗大,石樑東西跨之。
河從梁下南去,螳川之水,自武趣西峽轉而北來,二水合於梁南,半里,遂西北至安寧州城之南,於是北向經城東而北下焉。過沙河橋,又西北一里,則省中大道自東北來,螳大川自城南來,俱會於城東,有巨石樑東西跨川上,勢甚雄壯。
過樑即為安寧城。
入其東門,闤闠頗集,乃沽飲於市,為溫泉浴計。飲畢,忽風雨交至。始持傘從南街西行,已而知道祿裱大道,乃返而至東門內,從東街北行。半里,過州前,從其東復轉北半里,有廟門東向,額曰“靈泉”,餘以為三潮聖水也,入之。有巨井在門左,其上累木橫架為梁,欄上置轆轤以汲取水,乃鹽井也。
其水鹹苦而渾濁殊甚,有監者,一日兩汲而煎焉。
安寧一州,每日夜煎鹽千五百斤。城內鹽井四,城外鹽井二十四。每井大者煎六十斤,小者煎四十斤,皆以桶擔汲而煎於家。
又西轉過城隍廟而北,半里,出北門。風雨悽悽,路無行人,餘興不為止,冒雨直前。
隨螳川西岸而北,三里半,有村在西山麓,其後廟宇東向臨之,餘不入。又北二里半,大路盤山西北轉;有岐下坡,隨川直北行。餘乃下從岐,一里半,有舟子艤舟渡,上川東岸,雨乃止。復循東麓而北,抵北嶺下,川為嶺扼,西向盤壑去,路乃北向陟嶺。
嶺頗峻,一里逾嶺北,又一里,下其北塢,有小水自東北來,西注於川,橫木橋度之。共一里,又西北上坡,有村當坡之北,路從其側,一里,逾坡而北。再下再上,共三里,西瞰螳川之流,已在崖下。崖端有亭,忽從足底湧起,俯瞰而異之。亟舍路西向下,入亭中,見亭後石骨片片,如青芙蓉湧出。其此復有一亭,下乃架木而成者。瞰其下,則中空如井,有懸級在井中,可以宛轉下墜。餘時心知溫泉道尚當從上北行,而此奇不可失,遂從級墜井下。其級或鑿石、或嵌木,或累梯,共三轉,每轉約二十級,共六十級而至井底。井孔中僅圍四尺,其深下垂及底約四五丈。井底平拓,旁裂多門,西向臨螳川者為正門,南向者為旁門。
旁門有屏斜障,屏間裂竅四五,若窗欞戶牖,交透疊印,土人因號之曰“七竅通天”。
“七竅”者,謂其下之多門:“通天”者,謂其上之獨貫也。旁門之南,崖壁巉削,屏列川上;其下洞門,另闢駢開,凡三四處,皆不甚深透,然川漱於前,崖屏於上,而洞門累累,益助北洞之勝。再南,崖石轉突處,有一巨石下墜崖側,迎流界道,有題其為“醒石”者,為冷然筆。
冷然,學道楊師孔號。楊系貴州人。石北危崖之上,有大書“虛明洞”三大字者,高不能矚其為何人筆。其上南崖,有石橫斜作垂手狀,其下亦有洞西向,頗大而中拓,然無嵌空透漏之妙。
“虛明”二字,非此洞不足以當之。
“虛明”大書之下,又有刻“聽泉”二字者,字甚古拙,為燕泉筆。
燕泉,都憲何孟春號。何,郴州人,又自敘為吾邑人。又其側,有“此處不可不飲”,為升庵筆,升庵,楊太史慎號。而刻不佳,不若中洞。門右有“此處不可不醉”,為冷然筆,刻法精妙,遂覺後來者居上。又“聽泉”二字上,刻醒石詩一絕,標曰“姜思睿”,而醒石上亦刻之,標曰“譜明”。譜明不知何人,一詩二標,豈譜明即姜之字耶?
此處泉石幽倩,洞壑玲瓏,真考槃賢者隱居深谷之勝地,惜無一人棲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