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科幻靈異>徐霞客遊記> 第32章 滇遊日記三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32章 滇遊日記三 (2 / 6)

一里,陟西塢而上。

又一里,逾岡而西,見西塢自西而東,其南有小山蜿蜒,亦自西而東界之。其山時露石骨崢崢,然猶未見溪流也。塢中雖旋窪成塘,或匯澄流,或瀦濁水,皆似止而不行者。又西一里,逾岡西下,有村當塢,倚南崖而居。於是繞村西行,始見塢中溪形曲折,且聞溪聲潺湲矣。由其北溯之西行,又一里,見塢中又有一村當塢而居,始見溪水自西來,從其村西,環其村北,又繞其東,其村中懸其北曲中,一溪而三面環之,南倚南山之崖,北置木橋以渡溪水。其水不甚大,而清澈不汩,是為清水溝雲。蓋發源於西山之回坎坡,經此而東出於桃源,始南去者也。

又西一里,復過一村,其村始在塢北。

又西一里,又經一村,曰小板村,有稅司在焉,蓋羅平北境,為桃花駝鹽之間道也。又西二里,始逾坡涉澗,屢有小水自北峽來,南注於清水溝,路截而逾之也。北峽中男婦二十餘人,各捆負竹筍而出,蓋土人群入箐採歸,淡燻為幹,以待鬻yù賣人者。又西二里,直逼西山之麓,有村倚之,是為回窞dàn深坑坡。清水溝中民居峽塢,至此而止,以塢中有水。可耕也。

由此西南半里,過一小橋,其水自西北沿山而來,即清水溝上流之源矣。度之,即西上嶺。嶺頭有索哨者,不之與而過。

躡嶺一里半,西陟嶺脊。是脊始為分水之處,乃北自白水鋪西直南度此,迴環西南,而峙為大龜,以分十八寨、永安哨、江底河諸派者也,而羅平之界,亦至是而止焉。逾脊西,漸西北平下一里,漸轉而西,行塢中。其塢東西直亙,而南北兩界遙夾之,南山卑伏,而北山高聳,暮霧復勃勃籠北峰上,流泉亦屢屢自北注南。第南山之麓,似有墜澗橫其北,然不辨其為東為西,以意度之,以為必西流矣,然不可見也。塢中皆荒茅斷隴,寂無人煙。

西行六里,其西有山橫列塢口,塢始墜而西下,茅舍兩三家,依塢而棲,路乃逾塢循北山而西。

半里,有茅亭一龕當路旁,南與茅舍對,想亦哨守之處也。

又西一里稍下,有小水成溪,自北峽來,小石樑跨之,其水南注塢口而去。既度梁,即隨西山南向,隨流半里,轉而西上嶺,暮色合矣。

又上一里,而馬場之聚當嶺頭。

所投宿者,乃新至之家,百無一具。時日已暮,無暇他徙,煨溼薪,臥溼草,暗中就枕而已。

初七日晨起,雲尚氤氳。飯而行。有索哨者,還宿處,解囊示批而去。於是西北隨坡平下,其路甚坦,而種麻滿坡南,蓋其下亦有塢西通者。西馳四里,始與溪近。隨流稍南半里,復循坡西轉,又一里,下坡。西望西南塢中,有數家之聚,田禾四繞,此溪經塢環之。其塢自北山隨坡南下,中有一水,亦自北而南,與此水同會於村北,合而西南破峽去。乃西截北來塢,半里抵北來之溪,有新建石樑跨之,是為獨木橋。

想昔乃獨木,今雖石而猶仍舊名也。

橋下溪流,三倍於西來之水,固知北塢之源遠於東矣。

逾橋西,即上嶺,西南直躋甚峻,一里半,逾其脊。又西向平下者一里,有岐隨岡南去者,陸涼道也。岡西塢中,復有數家焉,亦陸涼屬也。

其塢亦自北而南,雖有村而無流。路西下截塢,半里,經村北,又半里,抵西界崇山下,遂躡峻而上,而陸涼之界,又西盡於此矣。蓋因其水南下陸涼,故西自此塢,東抵回窞西山,皆屬之陸涼。其處南抵陸涼衛,路經尖山、天生橋,相距尚八十里也。由西嶺而上,又為海崖屬,乃亦佐縣右縣丞土司龍姓者所轄,亦佐縣有左、右二丞,皆土司。左丞姓沙,在本縣,即與步雄攻黃草壩者。右丞姓龍,或曰即姓海,在北,而居近越州。其地東自此嶺而西抵箐口焉。東與亦佐西界中隔,羅平、陸涼二州之地間錯其間,不接壤也。

從東麓西上,屢峻屢平,峻者削崖盤磴,平者曲折逶迤。

三峻而三逾嶺頭,共七里,望見南坪有數十家之聚,北峰則危聳獨懸。蓋自馬場而西,即望見遙峰尖削,特出眾峰之上,而不意直逼其下也。又一里,梯石懸磴,西北抵危峰前,其時麗日轉耀,碧天如洗,眾峰盡出,而是山最高,不特獨木西峰,下伏如砥,即遠而回窞老脊,亦不能上與之抗,惟拐澤雞場西嶺,遙相頡頏。其中翡翠層層,皆南環西轉,而接於西南巨峰。此東顧之極觀也。其四則亂峰迴罨yǎn覆蓋,叢箐盤錯,遠雖莫抗,而近多自障焉。其南則支條直走,近界既豁,遠巚前環,此獨木諸所遙帶而下洩者。西南有二峰遙湊,如眉中分,此盤江之所由南注者耶?

其西即越州所倚。

而東峰之外,復有一峰高懸,其南浮青上聳,圓若團蓋,此即大龜山之特峙於陸涼、路南、師宗、彌勒四州之交者耶?天南諸峰,悉其支庶,而此峰又其伯仲行矣。由峰西逾脊稍下,即有石坡斜懸,平庋砥峙,古木婆娑其上,亦高崖所僅見者。

由此歷級西下一里,有壑迴環,中窪四合,復有中懸之臺,平瞰其中,夾坑之岡,橫亙其外,石痕木蔭,映彩流霞,令人神骨俱醒。由橫岡西南轉,二里,復逾一脊。又西度一中懸之岡,有索哨者,不顧而去。度岡而西一里,覆上坡,又一里,西逾其隘,復有索哨者,亦不顧而去。想皆所云海崖土司者。逾脊,又不能西見盤江。又西半里,西障始盡,下界遙開,瞥然見盤江之流,自西北注東南而去,來猶不能盡矚焉。於是西向拾級直下,一里抵塢中。

又西半里,循西山南轉,半里,復稍上逾岡西,復平行嶺上。半里,有岐,一直西下坑,一西南盤嶺。見西南路稍大,從之。一里,得數家當嶺頭,其茅舍低隘,牛畜雜處其中,皆所謂儸儸也。男子皆出,婦人莽不解語,索炊具無有應者。是即所謂箐口也,海崖之界,於是止焉。由岡頭西南去,為越州道;從此西北下,即越州屬,為曲靖道。遂西北下嶺。始甚峻,一里,轉西漸夷。於是皆車道平拓,無齟齬jǔyǔ指地面不平之慮矣。又西一里,飯於樹下。又西馳七里,始有塢北來。遂盤東山北轉,一里,始橫截北來之塢。餘始意塢中當有流南注,而不知其塢亦中窪也。塢中橫亙一岡,南北俱成盤壑,而壑南復有岡焉。從中亙者馳而西,一里,復西上坡。又一里,陟坡之脊,亦有儸儸數家。問之道,不能對也。從脊西下三里,連越兩坡,又見塢自北來南向去,其中皆圓窪貯水,有岡中間,不通流焉。從坡上西北望,則龍潭之山,自北分突,屏列而西,此近山也;西南望,則越州南嶺,隔山遙障,所謂西峰也;而東峰之外。浮青直對,則大龜之峰,正與此南北相準焉。西下坡,又有一塢自北而南,南環為大塢,與東界連窪之塢合。此塢始有細流中貫,夾塢成畦。流上橫小橋西度,有一老人持筐賣梨其側,一錢得三枚,其大如甌一種酒杯,味鬆脆而核甚小,乃種之絕勝者,聞此中有木瓜梨,豈即此耶?西上一岡,平行岡上四里,直抵西峰下,則有塢隨其麓,而深澗瀠之,所謂龍塘河也,然但見澗形,而不能見水。乃西下坡約半里,隨塢出西南,先與一小水遇,隨之;既乃截塢而西,又半里,始與龍塘河遇,有大石樑跨其上。橋右村廬累累,倚西山而居,始皆瓦房,非復茅舍矣。龍塘河之水,發源於東北山峽中,其處環潭甚深,為蛟龍之窟,即所謂曲靖東山之東峽也。其山北自白水鋪西分水嶺分支南下,亙曲靖之東,故曰東山;而由此視之,則為西嶺焉,南至此,瀕河而止。其西腋之中,為閬木山;東腋之中,為龍潭,即此水之所出矣。自管口西下塢中,即為越州屬,州境至此西止,而田畸悉環聚焉。

由村西上坡,即東山之南盡處也。二里,逾岡頭,方踞石少憩,忽一人自西嶺馳來,謂餘曰:“可亟還下山宿。前嶺方有盜劫人,毋往也。”已而其婦後至,所語亦然。而仰視日方下午,前終日馳無人之境,皆豺狼魑魅chīmèi妖怪之窟,即深夜倖免,豈此晝行,東西夾山而後者甚眾,反有賊當道耶?

因詰之曰:“既有賊,汝何得至?”其人曰:“彼方剝行者衣,餘夫婦得迂道來耳。”餘疑此人慾誑餘還宿,故託為此言。又思果有之,今白日返宿,將明日又孰保其不至耶?

況既劫人,彼必無復待之理,不若即馳而去也。遂叱顧僕行,即從岡上盤北山而西。蓋北即東山南下之頂,南即其山下墜之峽,而盤江自橋頭南下,為越州後橫亙山所勒,轉而東流,遂截此山南麓而斷之,故下皆砠踽jūjǔ不平。路橫架嶺上,四里抵其中,旁矚北嶺,石參差而岫屼岦,覺雲影風枝,無非惴人之具,令人錯顧不定,投趾莫擇。又西四里,始西南下片石中。

其處土傾峽墜,崩嵌交錯,而石骨露其中,如裂瓣綴行。其墜處皆流土,不可著足,必從石瓣中宛轉取道。其石質幻而色異,片片皆英山絕品,惟是風鶴驚心,不能狎xiā親近而態度不莊重憩而徐賞之。亡何不久,已下見西塢南流之江,知去橋頭不遠,可免虎口,乃倚石隙少憩,竟作青蓮瓣中人矣。

從石中下者一里,既及西麓,復行支隴,遂多聚廬之居。

又一里,路北江回堰曲,中涵大塘一圍,四面豐禾環之;東有精廬,高倚東山之麓;西則江流所洩,而石樑橫跨之。又行畦間半里,始及石樑。其梁不高而長,是為南盤之源,北自炎方、交水、曲靖之東,直南至此。是橋為曲靖鎖鑰,江出此即東南流,繞越州之東而南人峽焉。

逾梁而西約半里,上坡北,而宿於逆旅,即昔之所過石堡村也。適夜色已瞑,明月在地,過畏途,就安廬,樂甚。問主人:“嶺上有御人者,果有之乎?”主人曰:“即餘鄰人。下午樵于山,數賊自山後躍出,剝三人衣,而碎一人首。與君來時相後先也。”予於是始感前止宿者之情,而自愧以私衷臆度之也。蓋是嶺東為越州,西為石堡,乃曲靖衛屯軍之界,互相推諉,盜遂得而乘之耳。

初八日昧爽飯,索酒而酌,為浴泉計。遂由村後越坡西下,則溫泉在望矣。塢中蒸氣氤氳,隨流東下,田畦間鬱然四起也。半里,人圍垣之戶,則一泓中貯,有亭覆其上,兩旁復磚甃兩池夾之。北有謝三楹,水從其下來,中開一孔,方徑尺,可掬而盥也。

遂解衣就池中浴。

初下,其熱爍膚,較之前浴時覺甚烈。既而溫調適體,殊勝彌勒之太涼,而清冽亦過之。

浴罷,由垣後東向半里,出大道。

是日碧天如濯,明旭晶然,騰翠微而出,潔波映其下,對之覺塵襟盪滌,如在冰壺玉鑑中。

北行十里,過南城,又二十里,入曲靖南門。時有戈參戎者持槍士兵,奉按君命,巡諸城堡,高幢chuǎng旗幟大纛,擁騎如雲,南馳而去。餘避道旁視之,如赫電,亦如浮雲,不知兩界青山見慣,袒當誰左也誰露出左臂表示擁護呢。

飯於面肆中。

出東門半里,入東山寺。是名青龍山,而實無山,郭東岣嶁,高僅丈餘,大不及五丈。上建大殿,前列層樓配之,置宏鍾焉,鍾之大,餘所未見也。殿左有藏經閣,其右樓三層,皆翼於岣嶁之旁而齊其末者。

徙倚久之,出寺右,循城而北,五里,出演武場大道。又三里過白石江,又二里過一坡。又十里抵新橋,殷雷轟然,大雨忽至,避茅簷下,冰霰交作,迴風湧之,撲人衣面,莫可掩蔽。久之乃霽。仍北行,濘滑不可著趾。十里抵交水,入南門。由沾益州署前抵東門,投舊邸襲起潛家。見其門閉,異之,叩而知方演劇於內也。餘以足泥衣垢,不樂觀,亟入其後樓而憩焉。沾益惟土司居州治,而知州之署則在交水。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