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有村在北山之下,曰發近德。
其處南開大塢,西南即白蠟,東南即大堡營山。大堡營之南,一支西轉,卓起一峰,特立於是村之南,為正案。其南則石峰參差遙列,即昨興哆囉所望東南界山也。又東,屢有小水南去,渡之。東五里,有石峰突兀當關。北界即磨盤東轉之山,南界即大堡山諸石峰,相湊成峽,而石峰當其中,若蹲虎然。由其東南腋行,南界石山森森成隊南去,而路漸東北上。五里出當關峰之東,其東垂有石特立,上有斜騫向旁斜出高高伸展之勢,是曰金雞山,所謂“金雞獨立”也。又東一里,一洞在南小峰下,時雨陣復來,避入其中,飯。又東三里,東上峽脊。其脊即磨盤山東走脈,至此又度而南,為大堡營東山者也。一里,逾脊之東,其上有岐南去,不知往何彝寨。脊東環窪成塢,有小水北下,注東南塢中,稻禾盈塍。有數家倚北峰下,曰沒奈德。東峰下有古殿二重,時雨勢大至,趨避久之。乃隨水下東南峽,峽逼路下,兩旁山勢,仍覺當人面而起。東行峽中二里,有水自峽南洞穴出,與峽水同東注。
又一里,有小石樑跨溪,逾之。從溪南東行,一里,溪北注峽,路東逾岡。一里餘,有塢自西北來,環而南,其中田禾芃彧péngyù茂盛,村落高下。東二里,有數十家夾路,曰山馬彝,亦重山中一聚落也。於是又東北一里,石峰高亙,逾其南坡,抵峰下。又東南一里,有塘在山塢,五六家傍塢而棲,曰挨澤村。
又東北二里,為三板橋。數家踞山之岡,其橋尚在岡下。時雷雨大至,遂止於岡頭上寨。
二十四日主人炊飯甚早,平明即行。雨色霏霏,路滑殊甚。下坡即有小石樑,其下水亦不大,自西而東注,乃出於西北石穴,而復入東北穴中者。其橋非板而石,而猶仍其舊名。
橋南復過一寨,乃東向行坡間。
二里,有歧當峽:從東北者,乃入寨道;從直東者,為大道,從之。直東一里,登岡上。
其北有塢在北大山下,即寨聚所託,中有禾芃芃焉。
岡南小石峰排立岡頭,自東而西,遂與北山環峙為峽。
入峽,東行四里,逾脊北上,半里入其坳。其北四峰環合,中有平塢,經之而北,西峰尤突兀焉。北半里,又穿坳半里,復由峽中上一里,直抵北巨峰下。其峰聳亙危削,如屏北障。其西有塢下墜北去,其中箐深霧黑,望之杳然。路從峰南東轉,遂與南峰湊峽甚逼。披隙而東半里,其東四山攢沓,峰高峽逼,叢木蒙密,亦幽險之境也。遂循南峰之東,南向入塢,半里,乃東南上。半里,逾岡脊而東,其東有塢東下,路從岡頭南向行。一里,復出南坳。其坳東西兩峰,從岡脊起,路出其側,復東向行。三里,始稍降而覆上。於是升降曲折,多循北嶺行,與南山相持成塢。六里,路從塢而東。又五里,稍上逾坳,南北峽始開。再東盤北嶺之南三里,始見路旁餘薪爂灰,知為中火之地。從其東一里下峽,始得石路,迤邐南向。平行下二里,俯見南塢甚沓。循北嶺東向行一里,忽聞溪聲沸然。又南下抵塢中,一溪自東而西,有石樑跨之,溪中水頗大而甚急。四顧山回谷密,毫無片隙,不知東北之從何來,不知西南之從何洩,當亦是出入於竅穴中者。欲候行人問之,因坐飯橋上。久之不得過者,乃南越橋行。仰見橋南有歧躡峰直上,有大道則溯溪而東。
時溪漲路渰yān掩蓋,攀南峰之麓行。念自金雞山東上,一路所上者多,而下者無幾,此溪雖流塢中,猶是山巔之水也。東一里,循南峰東麓,轉而南。隔塢東望,溪自東北峽中破崖而出,其內甚逼。路舍之南,半里,復循南峰南麓,轉而西向入塢。一里,塢窮,遂西上嶺。一里,逾嶺頭,始見有路自北來。合併由嶺上南去;此即橋南直上之岐,逾高嶺而下者,較此為逕直雲。由嶺南行,西瞰塢甚深,而箐密泉沸,亦不辨其從何流也。又南二里,轉而東,循北嶺南崖東向行,亦與南山下夾成塢,下瞰深密,與西塢同。東五里,其塢漸與西塢並,始知山從東環,塢乃西下者。又東向逾岡,東北一里,度一脊,其脊東西度。
從其東覆上嶺,一里,則嶺東有塢南北闢。乃北轉循西山行塢上,一里,塢窮。從塢北平轉,逾東嶺之東,共二里,有數家在路北坡間,是曰界頭寨,以羅平村落東止於此也。又東行岡上二里,再上嶺一里,逾而東,則有深峽下嵌,惟聞水聲洶湧,而不見水。從嶺上轉而南行,東瞰東界山麓,石崖懸削,時突於松梢箐影中,而不知西界所行之下,其崖更聳也。南行一里,始沿崖南下。又一里,仰見路西之峰,亦變而為穹崖峭壁,極危峻之勢焉。從此瞰東崖之下,江流轉曲,西南破壁去;隔江有茅兩三點,倚崖而居。乃東向拾級直下,一里,瞰江甚近,而猶未至也。轉而北,始見西崖矗立插天,與東崖隔江對峙。其崖乃上下二層,向行其上,止見上崖而不得下見,亦不得下達,故必迂而南,乃得拾級雲。
北經矗崖下半里,下瀕江流,則破崖急湧,勢若萬馬之賓士,蓋當暴漲時也。其水發源於師宗西南龍擴北,合陸涼諸水為蛇場河,由龍甸及羅平舊州,乃東北至伊澤,過束龍山後,轉東南抵此,即西南入峽,又二百里而會八達盤江者也。羅平、普安以此江為界,亦遂為滇東、黔西分界焉。
有舟在江東,頻呼之,莫為出渡者。薄暮雨止,始有一人出曰:“江漲難渡,須多人操舟乃可。”不過乘急為索錢計耳。又久之,始以五人劃舟來,復不近涯,以一人涉水而上,索錢盈壑,乃以舟受,已昏黑矣。雨復淋漓,截流東渡,登涯入旅店。店主人他出,其妻黠而惡,見渡舟者乘急取盈,亦尤而效之,先索錢而後授餐,餐又惡而鮮xiǎn少,且嫚褻輕慢餘,蓋與諸少狎而笑餘之老也。此婦奸腸毒手,必是馮文所所記地羊寨中一流人,幸餘老,不為所中耳!
江底寨乃儸儸;只此一家歇客,為漢人。
其人皆不良,如儸儸之要渡,漢婦之索客,俱南中諸彝境所無者。其地為步雄屬,乃普安十二營長官所轄也。土酋龍姓。據土人曰:“今為儂姓者所奪。”步雄之界,東抵黃草壩二十里,西抵此江六十里,南抵河格為廣南界一百餘里,北至本司十二營界亦不下三四十里,亦平原中一小邑也。
二十五日其婦平明始覓炊,遲遲得餐。
雨時作時止。
出門即東上嶺。蓋其江自北而南,兩崖夾壁,惟此西崖有一線可下,東崖有片隙可廬,其南有山橫列,江折而西向入峽,有小水自東峽來注,故西崖之南,江勒而無餘地,東崖之南,曲轉而存小塍。過此江,乃知布雄之地,西南隨此江,其界更遠;南抵廣南,其界即盤江,此《統志》所云東入普安州境也。
步雄屬貴州普安州。盤旋東北共三里,逾嶺頭,遂與南山成南北兩界。峽中深逼,自東而西;路循北山嶺南行,自西而東。又五里,則北山忽斷如中剖者,下陷如深坑,底有細流,沿石底自北而瀉於南峽。路乃轉北而下,歷懸石,披仄崿獲窄的山崖,下抵石底,踐流稍南,復攀石隙,上躋東崖。由石底北望,斷崖中剖,對夾如一線,並起各千仞,叢翠披雲,飛流濺沫,真幽險之極觀,逼仄之異境也。既上,復循北嶺東行。五里稍降,行塢中二里,於是路南復有峰突起,不沿南塢,忽穿北坳矣。
時零雨間作,路無行人。
既而風馳雨驟,山深路僻,兩人者勃窣sū匍匐而行其間,覺樹影溪聲,俱有靈幻之氣。又二里,度東脊,稍轉而南,復逾岡而上。二里,一岐東南,一岐直北,顧奴前馳從東南者。穿山腋間二里,忽見數十家倚北塢間,餘覺有異,趨問之,則大路尚在北大山後,此乃山中別聚,皆儸儸也。見人倀倀,間有解語者,問其名,曰坡頭甸。問去黃草壩,曰尚五十里。問北出大路若干裡,曰不一里。
蓋其後有大山,北列最高,抱此甸而南,若隔絕人境者。隨其指,逾嶺之西北腋,果一里而得大道。遂從之,緣大山之北而上。直擠者一里,望北塢甚深而闢,霾開樹杪樹枝間的霧氣散去,每佇視之,惟見其中叢茅盤谷,闃qù寂靜無片塍半椽也。盤大山之東,又上半里,忽見有峽東墜。稍東南降半里,平行大山東南支,又見其西復有峽南墜,已與大山東西隔隴矣。
於是降陟嶺塢十里,有兩三家居北岡之上,是曰柳樹。
止而炊湯以飯;而雨勢不止,訊去黃草壩不及,遂留止焉。其人皆漢語,非儸儸。居停之老陳姓,甚貧而能重客,一見輒煨榾柮gǔduò短小的木頭以燎溼衣。
餘浣汙而炙之。
雖食無鹽,臥無草,甚樂也。
二十六日平明起,炊飯。風霾飄雨,餘仍就火,久之乃行。降坡循塢,其塢猶西下者。東三里塢窮,有小水自北塢來,橫渡之。復東上坡,宛轉嶺坳,五里,有場在北坡下。由其東又五里,逾岡而下,塢忽東西大開。其西南岡脊甚平,而東北若深墜;南北皆巨山,而南山勢尤崇,黑霧間時露巖巖高峻的樣子氣色。
塢中無巨流,亦無田塍居人,一里皆深茅充塞。路本正東去,有岐南向崇山之腋,顧奴前馳,從之。一里,南竟塢,將陟山坡上,餘覺其誤,復返轍而北,從大路東行。披茅履溼,三里,東竟塢。有峰中峙塢東,塢從東北墜而下,路從東南陟而上。二里,南穿山腋。又東半里,逾其東坳,俯見東山南向列,下界為峽,其中泉聲轟轟,想為南流者。從嶺上轉南半里,逾其南拗,又俯見西山南向列,下界為峽,其中泉聲轟轟,想亦南流者。蓋其東北皆有層巒夾谷,而是山中懸其間。遂從其西沿嶺南下,二里,有小水自東崖橫注西谷,遂踞其上,濯足而飯。既飯,從塢上南行。
隔塢見西峰高柯叢蔓,蒙密無纖隙。南二里,塢將盡,聞伐木聲,則掄材取薪者,從其南漸北焉。又南一里,下至塢中,則塢乃度脊,雖不甚中高,而北面反下。脊南峽,南下甚逼,中滿田禾。透峽而出,遂盤一壑,豐禾成塍。有小水自東北峽下注,南有尖峰中突,水從其西南墜去,路從其東北逾嶺。
一里半涉壑,一里半登嶺。又東俯,有峽南下,其中水聲甚急。拾級直下,一里抵塢底,東峽水西南注,遂橫涉之。稍南,又東峽一水,自東而西注,復橫涉之,二水遂合流南行。
路隨澗東而南,二里出峽,有巨石峰突立東南,水從塢中直南去。塢中田塍鱗次,黃雲被隴,西瞰步雄,止隔一嶺。路從塢東上嶺,轉突峰之南,一里,有數家倚北岡上,是曰沙澗村,始知前所出塢為沙澗也。由其前東下而覆上,又東南逾一岡而下,共一里餘,有溪自北而南,較前諸流為大,其上有石樑跨之。過樑,復東上坡一里,岡頭石齒縈泥,滑濘廉利,備諸艱楚。一里東下,又東南轉逾一岡,一里透峽出,始見東小山南懸塢中,其上室廬累累,是為黃草壩。乃東行田塍間一里,遂經塢而東,有水自北塢來,石坡橫截之,坡東隙則疊石齊坡,水冒其上,南瀉而下。其水小於西石樑之水,然皆自北而南,抵巴吉而入盤江者也。自沙澗至此,諸水俱清澈可愛,非復潢汙渾濁之比,豈滇、黔分界,而水即殊狀耶?此處有石瀨,而復甃堰以補其缺,東上即為黃草壩營聚,壩之得名,豈以此耶?時樵者俱浣濯壩上,亦就濯之,汙衣垢膝,為之頓易。乃東上坡,循堵垣而東,有街橫縈岡南,然皆草房卑舍,不甚整闢。
土人言,前年為步雄龍土司挾其戚沙土司兵攻毀,故非復舊觀。
然龍氏又為儂氏所攻而代之矣。其北峰頂,即土司黃氏之居在焉。乃人息於吳氏。吳,漢人,男婦俱重客,蔬醴俱備雲。
二十七日晨起雨猶不止。即而霽,泥濘猶甚。姑少憩一日,詢盤江曲折,為明日行計。乃匡坐作記。薄暮復雨,中夜彌甚,衣被俱沾透焉。
二十八日晨雨不止。衣溼難行。俟炙衣而起。終日雨涔涔雨水不斷地往下流也。是日此處馬場,人集頗盛。市中無他異物,惟黃蠟與細筍為多。乃煨筍煮肉,竟日守雨。
黃草壩土司黃姓,加都司銜。乃普安十二營長官司之屬。
十二營以歸順為首,而錢賦之數則推黃草壩,土地之遠則推步雄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