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之東有真武閣,南向正與觀音洞門對。乃停行李於閣中,覓火炬於僧,將往探之。途遇一老者,曰:“此洞相去不遠。但溪水方漲,湍急不可渡,雖有導者不能為力,而況漫試乎?”餘乃廢然而返,取行李西南越而下,抵河東岸。溯之北,共一里,有溪自西北山腋來,路從東北山腋上,遂與麥衝河別。當坡路潦小水塘跡間,有泉泛泛從下溢起,孔大如指,以指探之,皆沙土隨指而溷hùn混濁,指去而復溢成孔,乃氣機所動,而水隨之,非有定穴也。一里,轉上後峽,遂向東入。又一里,峽更東去,路復從北峽上。其處石峰嶙峋,度脊甚隘。越隘北下塢中,被壟盈塢,小麥青青蕎麥熟,粉花翠浪,從此遂不作粵西蕪態。
粵西獨不藝麥(不種麥)。脊東西亂水交流,猶俱下麥衝者,又東一里,轉而北,有塢南北開洋,其底甚平,犁而為田,此處已用牛耕,不若六寨以南之用概橇矣。波耕水耨nòu,盈盈其間,水皆從崖坡瀉下,而不見有澮浚人工挖的田間溝渠之跡。二里,有村頗盛,倚西峰下,曰普林堡。又北一里,逾嶺而上石峰,復度峽而下,轉而東,平行石嶺間。一里東下,盤窩中有小石峰如阜,盤託而出,路從之,經窩東入峽。一里,復北向升嶺,一里,遂逾土脊之上。此脊當為老龍之幹,西自大、小平伐來,東過谷蒙、包陽之間,又東過此,東南抵獨山州北,又東為黎平、平崖之脊,而東抵興安,南轉分水龍王廟者也。
越脊北下,峽壁甚隘。
一里,下行峽中,有水透西南峽來入,北隨峽去,渡之,傍澗西涯行。有岐路溯水西南峽,則包陽道,通平浪、平洲六洞者也。隨水東北行峽中,又三里,轉而東,其峽漸開,有村在南山間,曰下石堡。又北二里,過一巨石橋,澗從橋下西北墜深峽中而去;路別之,東北逾嶺。升降二重,又二里,越嶺下,則東南山塢大開,大溪自西北破峽出,湯湯東去,是曰大馬尾河。以暴漲難渡,由溪南循山崖東行,溪流直搗崖足。一里,東抵堡前,觀諸渡者,水湧平胸,不勝望洋之恐。坐久之,乃解衣泅水而渡,從北岸東向行。水從東南峽去,別之,乃東北逾嶺而下,共三里,東渡小馬尾河。復東北升嶺,一里半,越嶺脊東下。一里半,出山峽,山乃大開,成南北塢,東西兩界,列山環之,大河湯湯流其間,自北而南。溯溪西岸,循西界山北行一里,路旁即有水自西峽東向入溪,涉之。又北二里,有石樑跨一西來溪上,度之。從梁端循峽西入,是為胡家司,即都勻長官司也,以名同本郡,故別以姓稱。又北一里,有村在西山崖上,曰黃家司,乃其副也。又北行田塍間五里,度西橋。又北半里,入小西門,是為都勻郡城。宿逆旅,主人家為沈姓,亦江西人。
初二日晨起,作書投都勻司尊張,勉行,四川人,乃散步東入郡堂,堂乃西向蟒山者。又東上東山麓,謁聖廟。見有讀書廡東者,問南皋鄒總憲戍都時遺蹟。曰:“有書院在東門內。”問《郡志》。其友歸取以示甚略而不詳,即大、小馬尾之水,不書其發源,並不書其所注,其他可知。載都八景,俱八寸三分帽子,非此地確然特出之奇也。此地西門大溪有新架石樑,壘石為九門甚整,橫跨洪流,乃不取此,何耶?
都勻郡城東倚東山,西瞰大溪。有高岡自東山西盤,而下臨溪塹;溪自北來,西轉而環其東。城圓亙岡上,南北各一門,西有大小二門,東門偏於山之南。
城後環東山之巔,其上有樓,可以舒眺。
郡西對蟒山,為一郡最高之案,郡治、文廟俱向之。其南峰旁聳,有梵宇在其上,須拾級五里而上,以飯後雨作不及登。謂之“蟒”者,以峰頭有石脊,蜿蜒如巨蛇。今志改為龍山。
九龍洞,在城東十里。按《一統志》有都勻洞,在都勻長官司東十里,前門北向,後門南向,當即此洞。今志稱為仙人洞二,下注雲:“一在城東,一在城西。”殊覺憒憒kuì混亂。
水府廟,在城北夢遇山,大溪南下橫其前,一小溪西自蟒山北直東來注。
下有白衣閣,倚崖懸危壁上,憑臨不測。
上有梵音洞,西向為門。洞無他致,止雲其中有石佛自土中出者為異耳。
初三日下午自都勻起身,二十里,文德宿。
初四日三十里,麻哈州。又十里,乾溪宿。
初五日十里,麻哈大堡。又十里,於壩哨。又十五里,平越衛。
初六日歇平越。
初七日宿店。
初八日僱貴州夫行,至崖頭宿。
初九日新添飯,至楊寶宿。
初十日龍里歇。
十一日二十里,至鼓角。三十里,至貴州。
十二日止貴州。遊古佛洞。
十三日止貴州,寓吳慎所家。
十四日晨飯於吳,遂出司南門,度西溪橋,西南向行。五里,有溪自西谷來,東注入南大溪;有石樑跨其上,曰太子橋。
此橋謂因建文帝得名,然何以“太子”雲也?
橋下水湧流兩崖石間,衝突甚急,南來大溪所不及也。度橋,溯南來大溪又西南三里,有一山南橫,如列屏於前,大溪由其東腋北出,路從其西腋南進。
又南行峽間二里,歷東山之嘴,曰岜堰塘,其西南有雙峰駢起,其東即屏列山之側也。又三里,過雙駢東麓而出其南,漸聞溪聲遙沸,東望屏列之山,南迸成峽,溪形復自南來搗峽去,即出其東北腋之上流矣;第路循西界山椒山巔,溪沿東界峰麓,溯行而猶未覿面覿音dí覿面也即是見面之意耳。又南二里,始見東溪汪然,有村在東峰之下,曰水邊寨。
又南三里,曰大水溝,有一二家在路側,前有樹可憩焉。又南漸升土阜,遂東與大溪隔。已從嶺上平行,五里,北望雙駢,又三分成筆架形矣。南行土山峽中,又一里,出峽。稍折而東,則大溪自西南峽中來,至此東轉,抵樂峰下,乃折而北去。有九鞏同“拱”巨石樑,南北架溪上,是為華仡佬橋。
乃飯於橋南鋪肆中。
遂南向循東峰之西而行,皆從士坂升陟,路坦而寬。九里,見路出中岡,路東水既東北墜峽下,路西水復西北注坑去,心異之。稍下岡頭,則路東密箐迴環,有一家當其中,其門西臨大路,有三四人憩石畔,因倚杖同憩,則此岡已為南北分水之脊矣。
蓋東西兩界,俱層峰排闥tā門,而此岡中橫其間為過脈,不崚而坦,其南即水南下矣,是雲獨木嶺。
或曰頭目嶺。昔金築司在西界尖峰下,而此為頭目所守處。從嶺南下,依東界石山行。五里,復升土嶺,漸轉東南,嶺頭有一窪中墜。從其東又南向而上,共二里,乃下。一里,則有溪自西北峽中出,至此東轉,石樑跨之,是為青崖橋。水從橋下東抵東界山,乃東南注壑去,經定番州而南下泗城界,入都泥江者也,於是又出嶺南矣。度橋而南,半里,入青崖城之北門。其城新建,舊紆而東,今折其東隅而西就尖峰之上,城中頗有瓦樓闤闠huánhuì街市焉。是日晴霽竟日,夜月復皎。
青崖屯屬貴州前衛,而地則廣順州所轄。
北去省五十里,南去定番州三十五里,東北去龍里六十里,西南去廣順州五十里。有溪自西北老龍脊發源,環城北東流南轉。是貴省南鄙要害,今添設總兵常駐武官駐紮其內。
十五日昧爽,出青崖南門,由岐四向入山峽。南遵大路為定番州道。五里,折而南。又西南歷坡阜,共五里,有村在路北山下,曰蓊樓,大樹蒙密,小水南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