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上校,中型富礦嘛......這其實是一個組合詞。”
說著他將兩隻手都握成了拳,用右拳的小拇指關節和左拳大拇指輕輕碰了碰,示意這是兩個分開的概念:
“鐵礦的品位定級上,我們將含鐵50%以上的鐵礦稱之為富礦,35%50%叫低品礦,25%35%叫貧礦,25%以下叫超貧礦。
咱們本土大約有97%的鐵礦儲備品位低於35%,屬於低品甚至是超貧礦。
含鐵平均品位在55%左右、能直接入爐的富鐵礦儲量只佔咱們目前總儲量的2.7%,所以一直以來咱們的鐵礦都需要和袋鼠那邊進口。
根據我們的勘探,羊背城的這座鐵礦品質極其優質,平均品味在67%左右,可以說是頂尖的鐵礦資源了。
像咱們本土最好的石碌鐵礦平均品位也才51.2%,最高的才達69%。”
接著雷文俊頓了頓,確定林子明可以聽懂自己的意思後,繼續說道:
“至於中型鐵礦,指的則是鐵礦的可開採儲量與年開採量的綜合評定等級。
根據我們的勘測,羊背城這座鐵礦的總儲存量大約是6000萬噸,採礦裝置完全搭建完畢後,年開採量應該在200萬噸左右。”
林子明點點頭,儲量的概念這段時間他倒是瞭解過。
五千萬噸的儲量,別看這個數字好像不小,實際上在礦產領域中並不算大礦——這點看雷文俊給它定位’中型’概念就知道了。
因為礦石的密度太高了,足球大小的普通礦石都十好幾斤呢。
目前華夏儲量過億噸的鐵礦數量不下於一百座,其中遼省的本溪鐵礦資源儲量30億噸,預測遠景可以達70億噸以上。
拋開地域分佈情況,單獨用數字來平均的話,全華夏每個省差不多都能有三座億噸級鐵礦。
因此哪怕羊背城的鐵礦品位再高,說白了其實也就一個省級鐵礦的規模。
瞭解完相關資料後,林子明這位數學渣開始哼哧哼哧的估算起了鋼鐵產量,開口就是一句能讓數學老師死不瞑目的四捨五入:
“年產量200萬噸,兩百除以三百六十五...太麻煩了,按四百天來算好了。
也就是每天5000噸再多點。
按照67%的含鐵率來說的話,差不多是每天能煉三千多噸的鐵?”
然而令他頗感意外的是,雷文俊很果決的搖了搖頭:
“林上校,如果是要煉出較精的鐵,一噸67%的鐵礦石是不可能得到670千克成品的。
因為鍊鐵完後的礦砂裡還會含有不少鐵無法完全提煉出來,還有咱們所說的67%品位是指幹基時礦石中鐵的含量,水含量是要另外算的。
工廠生產中具體能產出多少的鐵要看產率最為準確,保守點估計的話.....鐵礦每天出鐵可以有2800噸吧。”
林子明似懂非懂的哦了一聲,隨後忽然想到了什麼,回到座位上調出了一份文件。
這份文件的標題是《薪火營地第三階段材料用量預算(二次精校版)》。
林子明開啟文件,將滑鼠下拉到某個欄目上,喃喃道:
“生命實驗基地二期日均計劃消耗337噸...軍事基地非軍械生產階段日均計劃消耗164噸....赤縣城日計劃消耗709噸.....算上煤礦和羊背城這邊.....好像勉強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