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
探測器噴的正是水。
這是一道特殊但又不特殊的水。
不特殊的地方在於,它不是什麼富含有特殊物質的液體,就是單純來自青城山後一條山泉的泉水。
而說它特殊。
則在於這道水的瞬時溫度是88.3度。
化學不錯的同學們應該都記得。
一般的物質都是熱脹冷縮,但是水卻在4攝氏度附近有一個最大密度。
在這個密度時,水具備極高的物質穩定性——它的分解溫度在2000度以上。
除此以外,但凡上過化學課的同學應該多少記得另一句話:
化學反應其實就是舊鍵斷裂,新鍵形成。
而水的以上能量才可斷裂,比ch鍵鍵能更高。
hoh呈104.5度鍵角,電子雲在o原子富集。
所以水為大極性分子,且存在對化學、生物均十分重要的次級鍵——氫鍵。
在四攝氏度的條件下。
水的比熱容幾乎是常見物質最高,表面張力除金屬液體如汞以外最高,同分子量分子中熔沸點最高。
因此在天宮這個位置環境中,生活中常見的水,卻成為了最合適的試探性選材。
而初始溫度88.3的原因很簡單:
溫感探測器在一開始便反饋回了天宮內的溫度資訊,平均溫度零下62.1度。
因此主控臺方面透過計算彈道和降溫效果,最後確認了探測器最合適的噴射位置、仰口角度以及出水溫度。
最終才有了88.3這個數值。
這使得整個探測過程都具備了理論上最高的穩定性,甚至要比鐳射之類的還要保險。
探測器的噴口功率很足,特殊的仰口和脈衝型的出水速度,保證了水流不會在空中便凝結成冰。
它看上去就像個迎風尿三丈的那啥一樣,滋滋滋的噴著水。
這道水流在空中劃過了一道優美的拋物線,最終落到了灰暗的邊界上!
然後......
嘩啦啦——
水流盡數被反彈了回來,飛濺到乾枯的地表上。
還沒來得及結冰,瞬息間便被皸裂的地面吸收乾淨。
直升機艙內。
看著眼前發生的這一幕,李百安和潘建偉院士的表情同時一肅。
潘院士臉部的肌肉都不由顫抖了一下。
畫面中可以看得很清楚。
原先像是由一道濃重灰色霧氣組成的邊界,在與水流接觸的一瞬間沒有產生絲毫的宏觀形變。
水流看上去就像打到了一團固態的黑煙上,然後直接被反彈了回來。
並且從濺躍的位置來看,邊界的反彈力度比尋常的實體牆壁要高得多!
像是你朝著一個人潑水,那個人單手一揮便把水凝聚在了身前,隨後向你反潑了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