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有心想做一些生意?”
施澤鴻又從公文包裡取出了幾份檔案袋,開啟牛皮封,從中抽出了幾張影印的檔案:
“林隊,這批人一共有十二個人,領頭的叫做喻炳富。
我看過他的檔案,此人確實有幾分本事。
他並不是赤縣城土生土長的人。
而是在十多年前從另一座城池逃難來的,原先的職業是個賬房。
後來他經過打拼,硬生生從一位流民成為了擁有戶籍的本地人。
並且過程非常乾淨,沒有什麼汙點。
根據我們的調查,喻炳富他們似乎準備做個牙行。”
林立聞言一愣:
“牙行?”
牙行。
是本土古代和近代從事貿易中介的商業組織。
先秦及漢代,貿易中介人被稱駔、駔儈。
等到了唐五代就開始稱為牙、牙郎、牙儈。
宋元明清又有引領百姓、經紀、行老之稱,一般稱之為牙人。
到了明代嘉靖時,牙人正式開始稱行。
1523制定的市場法中則首次提及了“牙行”一說。
也就是說。
那位名叫喻炳富的平民,準備做的是中介事宜。
這時,施澤鴻又出聲了:
“我曾經和幾位專家交談過,他們也認為牙行其實是個非常不錯的商業方向。
畢竟現在已經不是我們剛入城那會兒了。
整座赤縣城雖然依舊在我們的管控之中,但強度早就不復一開始那般嚴格。
例如我們城外的幾座村子。
說句實話。
真要有人半夜逃跑,我們最少也要次日才會發現。
這是一種必然的趨勢,我們不可能一直壓著他們。
而隨著我們各項指令的放鬆,牙行也就具備了出現的可能。”
正如施澤鴻所說。
目前兔子們雖然依舊在吸納流民,但整個城池的管控力度已經沒有當初那麼大了。
一開始的時候,赤縣城實行的是軍管和宵禁。
食物都是直接去救濟點按人頭領取的。
而到了現在,兔子們只負責宏觀調控。
最多就是新民進城時引導一下。
至於你想怎麼花錢、花到哪兒之類的問題,兔子們壓根都不管。
民間貿易也一樣。
例如一些服飾。
幸福超市裡頭有賣工業紡織品,城裡的裁縫鋪也有賣手工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