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闕城牆的長寬嗎?”
庫房外。
楊伯禮看著面前依舊浮空沙制模型,雙手一邊比劃一邊說道:
“如果老夫沒記錯的話。
妖闕兩側的城牆長度各有七八里吧,中間的那段差不多有二十里出頭.....
至於寬度就不好說了,畢竟是圍繞山體搭建的工事。
有些區域較窄,只有百餘米。
有些區域則極為寬闊,甚至超過了兩裡。”
“也就是說周長差不多是三十五公里以上嗎.....”
馬寧心中盤算著資料,臉上隨之出現了一股肉眼可見的震撼神采。
雖然他在心中早已對妖闕的格局有了準備。
但當真正聽到妖闕城牆的規模時,馬寧的心臟依舊狠狠的漏跳了一拍。
大莫界和本土孰強孰弱暫且不提,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
那就是大莫界的基礎生產力水平絕對比不上本土,特別是在工程水平方面。
大莫界的建築設施想要達到與本土對等的效果,付出的人力成本至少要高四五倍。
並且這個倍數會隨著建築難度的增加而提升,最後膨脹到一個極為誇張的數值。
這點沒什麼好深入解釋的。
和社會形態有關,與修為戰鬥力無關。
通常來說。
一套完整的塔吊裝置,就頂的上十位築基境修行者的建工效率了。
而縱使在本土。
你想要建造一道側邊周長七八里、上底邊周長二十里,同時高度在三百米以上的城牆,也絕對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兒。
三峽大壩也不過長兩公里、高一百八十五米呢。
當然了。
水力大壩的建造難度和地面建築肯定是無法直接比較的,但多少能做一定程度的參考。
畢竟大壩在形態上來說,已經是本土最接近‘城牆’的一類設施了。
也就是說.
大莫界的修行者想要造出這麼大的一座要塞,付出的代價恐怕難以估量。
加上其中的各種陣法,工程量和成本都堪稱浩大。
這座要塞投入整個大莫界數年、甚至數十年的生產收入都有可能。
不過這種投入是必須且有收穫的,畢竟是一個文明最重要的生死防線。
不像某些人在別人家盤踞了二十年花了三萬億美刀,臨走時留下的只有滿目瘡痍。
隨後馬寧想了想,提出了最後一個問題:
“楊掌櫃,敢問如今有多少修行者駐紮於妖闕之中?”
“額,這個嘛......”
楊伯禮聞言,的臉上明顯的出現了一絲遲疑。
倒不是他不願意把相關資訊與馬寧共享,而是他自己也確實不太瞭解這方面的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