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言情小說>李世民攜二十四臣稱霸大秦[秦穿]> 第47章 被持續“紮心”的二鳳 一起奔赴新盛世……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47章 被持續“紮心”的二鳳 一起奔赴新盛世…… (3 / 3)

他抽抽嘴角,本來是看對方好戲,怎麼這出戲又跑到他身上,秦始皇冷漠臉。

不過,對於唐的衰敗,秦始皇其實很悲哀,唐的開頭和中間階段,符合他對國的設想。國,就應該強大如盛唐那樣。

但是這樣的國度卻也衰亡了。

秦始皇看著李世民,像是透過他的身體發膚和某個人對話,道:“唐太宗選拔賢能、勤政愛民,臣子們殫精竭慮,君臣一心,他們也如我所願創立治世,乃至於盛世。”

“但他死後所發生的一切卻讓我知道,國盛極必衰,且後世若無法再出一個開天闢地之君,就再無挽回餘地。”

“國,是否無恆國。”

對於這個問題,在李世民所看得這本《通史》歷史中,出現了一個野史:晚年的他相信迷信學說,而他的老熟人袁天綱以一則“豬可上樹”的預言來預言唐亡於朱溫,會有一位姓朱的人最終爬上唐朝這顆大樹上。

袁天綱他很熟,他在隋朝時與杜淹、王珪、韋挺等遊,推斷諸人名位,皆如其言;在唐代又為岑文字預言得到三品官恐減壽、馬周為富貴但不長壽之相,等看過相,張行成得官雖晚終處宰相之位無不應驗。「1」

其實不需要野史中袁天綱的佔蔔來解唐將會亡的答案,其實李世民也考慮過,甚至他早在貞觀十二年即有所覺。

以史為鑒,可知興替。

那年的他覺察到了國家興亡的規律。

時間恍若回到了那個百廢已有興旺相的那個貞觀十二年。

年輕的帝王欣慰於自己與臣子的辛勤付出有了回報,但熟讀史書的他更知道國無恆國。

那年的太宗陛下深有所感,問臣子道:“諸卿,朕讀書見前王善事,皆力行而不倦,其所任用公輩數人,誠以為賢。然致理比於三、五之代,猶為不逮,何也?”

建國之皇勤勉善政,所用之臣皆為賢臣,但三五代之後的帝王總對政事力不從心,致亡國?「2」

他的臣子們理解他這個君王的想法,理解他的所思所想。

魏徵人還挺好,先誇:“今四夷賓服,天下無事,誠曠古所未有。”

再答道:“然自古帝王初即位者,皆欲勵精為政,比跡於堯、舜。”

“及其安樂也,則驕奢放逸,莫能終其善。”

“人臣初見任用者,皆欲匡主濟時,追縱於稷、契。”

“及其富貴也,則思茍全官爵,莫能盡其忠節。”

李世民深感認同,誠如卿言。

二人這次的交流得出一個道理:若使君臣常無懈怠,各保其終,則天下無憂不理,自可超邁前古也。

所以李世民自然知曉這個道理:“非知之難,行之為難;非行之難,終之斯難。”

初代帝王和臣子,自然可以盡力做到從一而終,他們是從亂世中走過來,再怎麼離譜也不會讓家國在他們手中亡國。

甚至於他們還會為這個國家挑選出相對適合的君主。但三四代後的一切就不是他們能夠決定的了。

李世民與秦始皇對視,堅定道:“唐的衰敗不可怕,我們更應該一往無前地奔赴大秦盛世,並尋求盛世永存之法。”

“而現在,我們該去把這份新出現的歷史給我們的臣子們看看了,畢竟這裡面除了隋唐朝政的興替,還出現了很多關鍵性的東西。”

就是他可能得在那之前先召集他穿過來的那群臣子先告知他們大唐亡國的訊息。

要不然他怕他們會當眾淚崩,齊齊哭暈過去。

那個唐,是他們一寸一寸打下來,一寸一寸建立起來的國。

而他們即將知道的是——唐的亡國史。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