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不敢想這個世界他的左僕射玄齡在他會多開心啊。
他的玄齡可以制典章制度、修秦律;他這個皇帝提出‘量才授職,務省官員’,他的玄齡就能大力簡政,並省官吏;玄齡還善於用人,不問貴賤,隨材授任;居高官多年,卻恪守職責,從不居功自傲。
不是他吹,籌謀帷幄,能定社稷,玄齡是他的蕭何、張良……
但夢還是得少做。
李世民在想要用何種方式召集他那些可能流落在外的臣子?
直接召集不大行,他的臣子遍佈秦朝不知位置的各地,無緣無故找他的功臣就得帶詳細名字,他的臣子們要是早已洩露姓名,就會置他們於危險之地。
最好就是察舉的時候伴隨察舉政令而出,在上面做一些提示,如‘淩煙閣’,‘貞觀’,‘尉遲’等字眼。
他的臣子如此聰慧,看到這些應當就知道他這個莫名其妙與歷史不一致的扶蘇皇帝也是從唐朝過來的。
其餘秦末人李世民知道他們詳細的位置和身世背景、能力。如若要讓他們皆來鹹陽為國效力,可以直接遣小吏召見,言鹹陽有聞大才之名。
也可以向地方下發察舉之令,直接作為地方舉薦上來的人才,派遣使者悄咪咪讓人不落選
再不行也能學學劉備三顧茅廬,但這法子按照他現在的政務繁忙程度來看顯然不可行,他再也不是那個有玄齡監國自己能出去打高句麗的唐太宗李世民了,他是一個無人可用的李世民。
但李世民細細想來,秦末的人才派遣小吏直接徵召,蕭何這個秦朝地方官吏都徵召不來,畢竟史書上寫了,蕭何可是放棄了來自鹹陽的詔令,只想待在沛縣,更別說對秦朝有所偏見的範增、張良等人了。
如此看來,唯有向地方下發察舉之令,再遣人悄咪咪運作一番才能把這些人都聚在鹹陽。
這精打細算的日子啊。
察舉要時間,官員選拔要時間。
李世民惆悵:“秦小凰,你說六國什麼時候動亂?”
唐朝新舊皇帝更替突厥就借機來進犯,此時的秦朝是可是真.開國皇帝逝世,那六國貴族不得爆炸?
李世民已能想出會動亂的人有哪些了。
淮海風水可能有點兒問題,自古就愛出反骨仔。淮安的韓信幫徐州的劉邦打宿遷的項羽。
所以原楚國項家一定是最熱情反動的那個,還有包藏禍心但又倒黴的殷通。齊國田家,韓國張良、魏國、趙國……
自然,也別忽視自從他登基後也不知是路上耽誤了,還是怎麼,但從未來問安書的百越趙坨。
當然更別忽視此時正在崛起的草原秦始皇本皇冒頓,那可是能統一散亂草原,率軍二十多萬圍困漢高帝,立壓漢朝百年之久的匈奴帝國。
一樁一件李世民只能勸自己不要亂來,一切皆有解決之法。
秦小政放下手中的書籍,嘆道:“六國餘孽從未停止過暗中的行動。”
多麼悲傷的一件事啊,李世民想。
但是道理就是如此。
心中憋悶怎麼也止不住,索性不想了,李世民道:“光看奏摺沒用,今日下午我們去看看鹹陽黔首的生活吧。”
沒空去體察秦朝各地的民情,那就來看看鹹陽的民情吧。
察舉人才下午再和馮相等人商討出個合適的方法,找他的臣子這個也急不來,晚間再和敬德商量下以何種暗號放入察舉詔令中才能不顯得突兀。
一切都只能有條不紊的進行。
李世民盡量讓自己冷靜。
贏小政沒有拒絕李世民的提議,秦朝現在的情況他比對方清楚過了—— 內憂外患。
要不是如此,他之前也不至於瘋狂想要長生不老藥,怕的不就是二世壓不住秦朝這些妖魔邪祟嗎?
現在新皇能處理好政務,已是意外之喜,其他的強求不來。
準備好出宮事宜,邊走李世民邊道:“我想改秦朝官制,政覺得如何?”出門自然不能再自稱朕了。
沒有幕僚沒關系,凡事,先跟老父親商量下,這是誰?這可是一統六國的老父親秦始皇啊!
改官制?
這可不是一件小事,搞不好中央到地方的官員直接大暴動。
小嬴政鄭重其事的問:“你想把大秦的官職改成什麼樣子?”
李世民委婉道:“秦朝官職中央集權。但丞相和皇帝權利過大,沒有約束。官員分佈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