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易腦海中突顯與蘇媚xiǎo白在羅霄山xiǎo山谷中撞破的那個“群陽抱陰”陰煞之陣,與這苦生的噬魂幡似一脈相承,如此看來,那個陰煞之局定然也是東林寺之人所為了。
東林寺在修真界的地位或許比不上天師道,卻也是佛教四大宗之一,難怪以天師道的勢力,居然都查無可查。
李易想起幾天後又是中元節,東林寺選在這幾天上繩金塔講佛,肯定大有用意。
彷佛知道李易心中所想,張若峰道:“xiǎo道士是否奇怪,今日我等於南昌城中先殺苦不得,再滅苦生,那東林寺宗主覺能為何近在咫尺,卻無半點動靜?嘿嘿……非不為,而是不能也!覺能不知怎的半月前突受重傷,急yù尋找繩金塔內的《青囊經》為用。”
李易心中頓時明瞭:想來郭璞與慧遠造繩金塔鎮壓蛟龍後,郭璞將《青囊經》也藏於繩金塔內,覺能修煉南疆巫術而受傷,擔心幾日後的中元節控制不住那些冤魂厲鬼,使得事情洩lù,是以要得到《青囊經》上的祝由術了。
繩金塔內有郭璞與慧遠所布禁制,覺能也不敢輕來,這才有所謂的東林寺先於滕王閣上講佛三日,再於繩金塔上講佛三日之說,講佛顯然只是個掩護。
繩金塔鎮壓南昌城風水,南昌城又為江南西道首府,身處江南西道的龍虎山天師道與廬山白鹿dòng書院自然不能坐視不理,所以張若峰親自前來。
白鹿dòng書院,東林寺,天師道,再加上神秘的南疆巫術,李易直覺事情越來越複雜,自己與蘇媚誤打誤撞之下竟然走進了這麼大的一個漩渦。
…………………
辭別張若峰後,天色已晚,李易蘇媚尋了一旅館安頓下來。
李易透過窗戶,望著茫茫夜色,月兒如彎雪白的鐮鉤掛在半空,尚有數顆星星在遙遙的眨巴著眼睛,悄悄注視著遠處顯得分外清幽朦朧的湖面。
涼風吹過,尚帶著潘陽湖水的cháo溼微腥,卻不知這裡面有沒有枉死的冤魂,李易想起張若峰說的東林寺修煉南疆巫術事,很有些憤怒的唏噓。
蘇媚在旁很有些煞風景的道:“xiǎo道士,你不過十幾歲年紀,別整得這麼老氣橫秋的。”與人族不同,妖族向來是物競天擇,強者為尊,弱者是沒有資格談生存權的,蘇媚自沒有更多的感傷。
說罷,蘇媚又恨恨的自顧自說道:“那覺能實在可惡,竟然敢去修煉南疆巫術,今日叫撞在本姑娘手中,定然不讓他好過。”
蘇媚妖族之身,天生就與巫族不對付,李易隱隱聽蘇媚說過,是起源於遠古時期的一場慘烈的巫妖大戰,就是將盤古大神脊樑所化的不周山打斷,導致天翻地覆的那一戰。
李易沒有說話,自羅霄山脈xiǎo山谷之事後,自己與蘇媚便註定被牽扯入這段因果了。
管他呢,今日先與張明本惡鬥一場,後又與苦生苦不得廝殺,李易也是覺得累了,儘管滿腹心事,亦沒擋住睡意來臨。
李易睡得香甜,自也想不到,有人這會兒因為自己,陷入了苦惱,壓根兒沒有丁點睡意。
…………………
靜璇坐在窗前,芊手託著yù腮,妙目輕映在窗外的那叢墨竹上動也不動,在如cháo月影中,一襲淡雅緇衣顯得分外的纖婉清麗,韻致橫流。
月夜的清輝從著廣寒宮直灑下來,漫在院子裡的每一個角落,伴隨著涼風習習,墨竹彷佛有了靈xìng,簌簌的搖曳著枝葉,為著靜璇在寂寞中婀娜的舞姿宛然若飛。
在靜寂的空靈中,靜璇彷佛感覺得到墨竹吸收著月光精華,在身體裡凝聚著一股蓬勃而不可捉mō的力量,使得頂上的新芽在漸漸的成長,而根部的黃葉在漸漸的老去。
這便是佛祖說的一huā一世界,一葉一菩提麼?這墨竹真如李道友說的那般有命有我,屬於眾生之列麼?為何佛經上卻不這麼說?
如此夜晚,最是適合沉思冥想,一本本佛經如流水般悠悠滑過,但靜璇怎麼也找不到說植物屬於眾生列的,反而是定定的出現這麼幾條:
《大般涅槃經》中佛雲:穀米草木無命無我,非眾生數,若有能作如是說者,是我弟子。若不能者,當知即是外道弟子。如是經律是佛所說。若有隨順魔所說者,是魔眷屬。若能隨順佛所說者,是名菩薩。
《律戒本疏》中佛雲:外道謂為草木有命。以是言我沙門釋子無大慈悲心。
……
佛在很多經文中都說:只有那些邪魔外道的人才會認為草木是有命有我的,並以此來攻擊我佛,說我佛無大慈悲心!
佛自然是不會錯的,那麼錯的自然是李道友了。一個念頭不可抑制的出現在靜璇的腦海中:莫不成李易是邪魔外道?
李易白日裡的一舉一行似動畫閃過,靜璇趕忙搖搖頭,李道友言語間蘊含高深佛理,怎麼會是邪魔外道?
師伯慧空都說李道友是我道中人,若李道友是邪魔外道,那師伯慧空豈不也是邪魔外道?師伯慧空是邪魔外道,那自己豈不也是邪魔外道?
靜璇繞來繞去,直覺得頭都有些暈了。在低低的連宣了數聲南無阿彌陀佛後,好不容易才覺得平靜下來些。
李道友雖然天資過人,然而畢竟從xiǎo沒有受過佛法的薰陶,所以自不能以佛的眼光去觀察眾生,與邪魔外道是無甚關係的。不過李道友如今卻處於很危險的境地了,貧尼當想辦法讓李道友苦海回頭,皈依我佛才好。
靜璇手握著寒yù拂塵,藉著寒yù拂塵上面的絲絲涼意,讓自己愈加的冷靜下來,美目中滿是憐憫與堅毅。
儘管堅定了自己的佛xìng,然而不知怎的,靜璇覺得自己那自幼參佛,穩若磐石的心兒此刻很有些無助的彷徨,靜璇分外的想念遠在普陀山的恩師定慧師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