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博說道:“自然知道了。”
青苗法就是王安石變法核心之一,其實就是官府借貸給農民,讓農民進行農業生產,待秋後償還。與後世的一些農業補貼政策,大同而小異。
周夢臣說道:“青苗法本意是良法嗎?”
楊博說道:“王介甫本心是好的,但是最終成為害民之法?”
周夢臣說道:“楊兄以為什麼成為害民之法?”、
楊博不知道周夢臣是什麼意思,他也不想在這個問題上深談,說道:“所用非人。”這是很多人談起青苗法的論斷。
周夢臣說道:“我到有一個想法,那就官府借貸給百姓,官府本不應該求利,但是青苗法卻成為官府的政績所在,官員為了升官,自然無所不用其極。自然摧殘百姓。但是如果借貸給百姓錢財的不是官府,又當是如何?其中真沒有利可圖嗎?”
“我等都知道,各地士紳盤剝百姓,百姓有青黃不接的時候,借貸給百姓,從來沒有能夠還清的,從此只能投身為奴,為人奴婢。楊兄不是外人,我就直說了,朝廷多一個人,國力就強一分,而士大夫之家,貪得無厭。只會讓朝廷國力越來越弱,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楊博似乎把握到了周夢臣話裡的意思,又沒有把握住這裡面的意思,不過,他對周夢臣說的局面,卻是很贊同的。真正地主生財之道,從來不是苦心經營土地,而是利用金融工具,來盤剝百姓。
將百姓弄成佃戶,弄成奴婢。將自耕農,變成永遠人身依附關係的農奴。
這才是他們生財之道。
這也是為什麼中國古代發展不出資本主義的原因之一。這種農業獲利模式,讓土地擁有者,並不在乎土地的產出,或者說,土地生產效率的提升,對他們的錢財,並沒有太多的提高。反而去兼併,去吞併其他百姓的土地,讓他們成為自己的奴婢,才更有賺頭。
很多人都覺得,士大夫家族都支援這種行為。
其實不然。
士大夫家族,是一個很龐大的群體,每一個群體的訴求是不一樣了。家**過高官,在地方人門第很高的家族,他們所想的與普通士大夫家族是不一樣的。
就比如楊博。楊家富貴已足。他更在乎維繫家門不衰,更想維持而今的地位不墮。而這一切都建立在維繫大明王朝的存在上。
楊家根本不需要用這種下三濫的發財方式了。甚至晉商本身也不需要這種方式了。倒不是晉商不要土地。恰恰相反,古代商人是沒有地位的,土地卻能傳家。
於是很多做生意賺了錢的商人,都會將錢財投入到土地之上。轉變之前所說的土地經營者。轉入兼併土地的深淵之中。但是山西與其他地方不一樣。
山西良田不多,人口密集。土地兼併已經差不多了。而晉商要經營邊貿,就需要大量的自己人,什麼樣的人最值得相信,自然是鄉里鄉親了。
所以晉商要在家裡弄一個好名聲,這樣在外行商的時候,才能有人拼命保護自己。至於土地上那一點點錢財,比起塞外貿易的錢財,根本算不了什麼,不放在他們眼裡。
所以,周夢臣所說的生意,如果這種農業借貸,並不與晉商的利益相沖。不過在楊博看來,也沒有多少油水,畢竟農民能有多少錢,太麻煩了一點。
楊博說道:“周大人,你的想法是?”
周夢臣說道:“楊兄,聽我將話說完,其實不僅僅給農民借貸可以得利,難道晉商各家在經營的時候,就沒有缺錢的時候?那個時候,估計除鄉里鄉親拆借之外,沒有其他辦法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