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方再次走到了白板前,邊寫邊說道:“這兩條線,一個是歷史上的時間線,一個是歷史上的能源線。簡稱時間線和能源線。”寫完了,他重新回到了座位上。
“我先來說一下時間線。在古代,科技發展要往前有所更新、進步的時間間隔是以數百年計算的,越靠近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速度越快。 18世紀60年代從英克萊國發起的技術革命,是技術發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開創了以機器代替手工勞動的時代。史稱第一次工業革命,也就是蒸汽時代。這不僅是一次技術改革,更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第一次工業革命中,以蒸汽機為動力的生產及一輪船、汽車、火車等交通工具的科技研發在此後迅速出現,為近代發展打下了基礎。這個時候,我們看,把蒸汽機應用廣泛而進行的科技研發,走了五十來年,直至第一次工業革命完成。19世紀60年代後期,開始第二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器在人們生產、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最為顯著,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 第二次工業革命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科技和生產力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科技研發水平越來越高,新發明、新產品的研發時間間隔不斷縮短,呈現了前所未有的科技研發態勢。”
大家能考進富旦那都是學習上的尖子,自然對這段歷史知識瞭如指掌。所以,大家紛紛點頭的同時,對劉方以時間來論述科技研究的趨勢也是很讚佩。
劉方繼續道:“特別是最近五十年,新產品、新發明層出不窮。新產品的推出時間也越來越短,比如一臺電視機的樣式從設計確定,到開始生產,在五十年前,也許十年都不變樣。二十年前,可能4、5年就要推陳出新,現在的話,1、2年就要換代。為什麼?因為科技研發的速度越來越快,新材料、新工藝不斷進步,你要是不變,那就只能等著被市場所淘汰。所以,企業家要有前瞻性,要有遠見。你原地踏步,吃老本是不行的,在過去還可以帶著企業混一些年頭,現在,真不行。即便你現在擁有了很好的生產線,能生產當代很好的產品,如果作為企業家你還沾沾自喜,自以為抱著金飯碗了,不出三年企業就要出來虧損了,若是再不及時糾偏,企業就面臨著被市場淘汰的命運了。”
劉方又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水,潤潤嗓子,接著道:“舉個例子,渤海市原先的冰箱、彩電、手錶、照相機等企業所生產的產品那時候可是在國內名聲響亮啊,那都是老百姓搶購都不見得能買到的時髦貨。說起來,那可是當年國家為了滿足人民物質生活,從國外花巨資引進的有數的幾條輕工業生產線,作為首都旁邊的渤海市得到了重點照顧。可現在,你們看看,才過去十年左右這些產品和企業還在嗎?那時候產品更新的週期還沒有現在這麼快,所以,還硬撐了一段時間。但,現在他們在哪裡?所以說,國
(本章未完,請翻頁)
企的弊端在他們的身上體現的一覽無遺。”
很多師生都在那裡點點頭。是啊,過去那麼多好的產品、好的企業都銷聲匿跡了。看來,有的地方是需要總結一下。
劉方:“那麼,說到現在,以時間線推導的結論來了……”
眾人一振,都集中精神等著劉方說什麼。
劉方看著大家眼巴巴的眼神,輕輕一笑:“我們這個星球科技文明發展的速度是越來越快,而且是在不斷加速。這就好像是一輛汽車從遠古緩緩起步,儘管開始很慢,但卻一直在不斷加速,到了當代,已經進入了科技研究和研發的井噴期。科學各分科的理論研究已經越來越明晰,應用越來越廣泛,科技研發中各學科的相互滲透、相互支撐已經越來越重要,就好比一部方方手機,涉及的學科及研發的部門也越來越多。人類從來沒有過如此多學科、多部門合作去深耕一個手掌大的作品。而在這個不斷加速的過程中,科學理論的先導作用越發突出,新興學科不斷湧現,重大科學理論面臨著突破的瓶頸。”
眾人都感覺大有收穫,尤其是對劉方這個“汽車”的比喻,認為最是簡單明瞭。
“時間線這裡大家只是明白了一個道理,科學研究的成果和應用越來越快了,那麼具體的科技能看出來大致的研究方向嗎?可以的。下面,我們就來講一講能源線。”劉方繼續按照自己的思路講解道。
全體師生們幾乎完全都被劉方這個獨特的科技發展的推理給吸引了,就跟聽偵探一樣吸引人,也好似看著劉方拿著一個玉米正在一層皮一層皮地往下剝出玉米芯。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趨勢,主要有五大特徵。
這五大特徵包括:科技創新、轉化和產業化的速度不斷加快,原始科學創新、關鍵技術創新和系統整合的作用日益突出。今天,人類基因組、超導、奈米材料等本屬於基礎研究的成果,有的早在研究階段就申請了專利,很多科學研究的成果迅速轉化為產品,走進人們的生活。原始科學創新、關鍵技術創新和系統整合的作用日益突出,競爭已前移到原始創新階段,原始創新能力、關鍵技術創新和系統整合能力已經成為國家間科技競爭的核心,成為決定國際產業分工地位和全球經濟格局的基礎條件。
當然,也許有人會說,資訊化、物聯網難道不算嗎?算,當然算,只不過,這些都是基礎,是整個科技程序中的細枝末節。說句實話,我們要捋著科技大樹的整個主幹往我們現在看不見的樹頂去推,那每個細枝末節你都去關注就是明顯的丟失了方向。這些細枝末節,我一會兒再去說道,現在,先放在一邊。我們來抓這棵樹的主幹。
有同學或許明白了。沒錯,能源線就是當今科技發展的主幹。我現在就來說說它。
現在的科技發展呈現出群體突破的態勢。歷史上,我們已經經歷了兩次能
(本章未完,請翻頁)
源革命,分別是固態能源和液態能源,大家知道這兩種能源的代表是什麼嗎?好,那位舉手的同學請回答。”
一個眼鏡男站起身來答道:“煤和石油。”
劉方邊點頭邊道:“你說的很對,就是煤和石油。那,你知道煤和石油這兩種能源都對應著哪兩次著名的工業程序嗎?不著急,好好想想,我一開始就提到過。”
有人已經著急地舉起手來。
男孩心頭一動:“煤和石油分別對應著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
劉方“啪啪啪”地鼓著掌,說道:“沒錯,這位同學你回答的很好,請坐。”
可惜,沒有得到劉方親封的學霸稱號,男孩在心裡表示很遺憾。
劉方繼續說道:“大家都知道,煤自古就有,人們也在逐步提高對它的認識,而真正發揮出煤的威力的卻是十九世紀五十年代開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蒸汽機的研發,徹底帶動了工業化的巨大進步,圍繞著煤這個能源線,紡織、輪船、火車等等為代表的科技之花蓬勃發展。而二十世紀初的二次工業革命就完全是由石油所帶動的,直到現在我們依然處於這個程序的深耕之中。
剛才,我說了資訊化、物聯網是細枝末節。其實,嚴格來說,資訊化、物聯網是石油能源線過程中的一個黑馬,它們科技研發的時間短,發展勢頭卻很迅猛,潛力巨大。但從能源發展線上去看,它們只是這棵大樹上的一個分支,儘管比較黑馬一點,但絕對不是主幹,主幹是要有很大能量帶動整個科技進步的,它們可以成為必須要有的基礎性的科技,所以,我才斷定,這些都是細枝末節。
有人又說了,那會不會跟以往一樣,半路從技術生態圈中,某個角落再殺出一匹技術黑馬來,比如突然來一場醫學技術革命、生物技術革命、化學技術革命也說不定。這個就是誰都不敢打包票的事情了。但是,依照我的觀點,它們很難成為推動科技整體進步的主幹,估計,還是細枝末節的可能性更大。
當然,也有可能悲催的是遲遲等不來新的技術突破,我們只能繼續啃it和大規模積體電路的技術紅利。
說起來,這十幾年,it行業的迅猛發展,掩蓋了其他行業技術的停滯不前,其實也有一定的道理。因為我們現在就是在吃資訊革命的技術紅利嘛。爆發的是資訊革命,而不是生物革命,也不是化學革命。只是,我希望未來科技多來一點新花樣就好了。
在未來的二十年內的科技,我個人覺得最具有前景的10大高科技領域,這十大科技分別為社交媒體、物聯網、大資料、生物科技、金融科技、區塊鏈、可穿戴裝置、奈米科技、虛擬現實、人工智慧,等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