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再來說一說第二條。第二個原因,是諸葛亮從一開始為劉備謀劃就出現了重大戰略決策失誤!估計這一條能看清楚的人很少。因為不仔細看完全書、仔細分析的人,是找不出這一點的。”
所有人都很懵懂。重大戰略決策失誤到底在哪兒?
直播中的張教授也趕忙道:“你詳細說一說。”
劉方繼續道:“那我就多說一些。諸葛亮的《隆中對》雖然說是未出茅廬而三分天下,看似完美,實際上蘊藏著巨大的戰略失誤,不幸的是蜀國君臣自始至終一直堅持了這一錯誤決策。而這一重大戰略失誤有人早已看穿,此人便是蜀漢集團的另一位奇才,位列三國四大名士、與臥龍諸葛亮齊名的鳳雛龐統。《三國演義》中,那位神秘大隱水鏡先生司馬徽曾言:臥龍鳳雛,得一便可安天下。”
這句話,看過《三國演義》的很多人自然都熟悉至極。
“龐統曾向主公劉備表示,‘荊州荒殘,人物殫盡,東有吳孫,北有曹氏,鼎足之計,難以得志’。
可見,龐統對隆中對做出了八字評論是:鼎足之計,難以得志!顯然龐統並不看好隆中對戰略,認為這已經不是北伐恢復漢室能否成功,而是三足鼎立之勢都難成功的問題。
雖然,龐統在擔任軍師幫助劉備平定益州的時候早早死在了雒縣
(本章未完,請翻頁)
,但後來的事實證明,龐統在戰略眼光上比諸葛亮看得更遠。”
所有人懵了。這是真的?
只有一些熟悉或者認真研究過《三國演義》的人才知道,劉方所說是真的。也因此,不由得紛紛嘆了口氣,暗道:原來如此。
“那麼,龐統認為隆中對的致命錯誤到底是什麼呢?說到底,隆中對的核心戰略是要跨荊州和益州這兩個州,認為只有雄踞荊益兩州才有同時出兵奪取天下、匡扶漢室的資格。龐統與諸葛亮的分歧就在於,荊州和益州,哪個地方應該作為蜀漢集團的根據地或者說是經略重心。
在龐統看來,荊州殘破,當攻取益州,以之作為蜀漢集團的根據地,方可長遠圖謀霸業。主張首先將主要精力放在益州、漢中等土地上,反對蜀漢在荊州這個四戰之地上投入太多的人力和物力,認為最好不要對荊州存有太深執念。
而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則認為,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在《出師表》中對益州的表述是‘益州疲敝’,兩者結合起來看,諸葛亮力主將荊州作為蜀漢集團可做用武之國的根據地,而非益州。
當年,正是在龐統大力勸諫下,劉備下定決心攻佔益州、漢中。奈何龐統命短,征戰益州過程中,早早命喪落鳳坡,令其雄韜偉略未能全部施展。此後,隆中對戰略之下,以劉備為首的荊州集團過分執著於控制荊州,並將荊州作為用武之地,最終導致了蜀漢滅亡的悲劇。”
此時此刻,所有對《三國演義》感興趣的人都在琢磨著劉方所說的話,也不由自主地有所感悟。
劉方繼續道:“從後來的發展上看,蜀漢集團失去荊州後,最終還是回到了龐統規劃的以益州為根據地的路線上。從三國時代四大戰役來看,官渡之戰、赤壁之戰、襄樊之戰、夷陵之戰中有三個地點是爆發在荊州地區,荊州果如龐統所言,成了‘四戰之地’、‘荒殘之地’。
而龐統對隆中對的戰略評價,除非部分放棄荊州否則‘鼎足之計,難以得志’也同樣應驗,自夷陵之戰蜀國失去荊州後,蜀和吳才真正結盟,三國鼎足之勢才完全確立。
歷史證明,龐統的戰略眼光絕對是超前的,只可惜蜀漢在襄樊和夷陵之戰失敗後元氣大傷。如果當年劉備率先採用龐統的策略,全力經營益州和漢中地區,像秦國、漢高祖劉邦、漢光武帝劉秀那樣,全盤控制好漢中和益州兩大糧倉後,出關中、下楚地,則必然能夠一統天下。此所謂:‘重大戰略決策失誤’也。”
所有人都凜然。劉方說的有理有據,這個論點的論據很豐滿,更有說服力。
難道,諸葛亮真的一開始就設計錯誤了?可以細細思索的時間畢竟短暫,大家也有今後的時間可以去研判,倒也不著急馬上得出結論。先繼續聽劉方說啥,這個最重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