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都市言情>跨界巨星> 第三百二十九章 直播(二十五)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三百二十九章 直播(二十五)

“以史為鑑,諸葛亮隆中對的戰略失誤可以得出兩個重大教訓。

第一,荊州之地不能作為安邦定國的根基所在。兵法有云,衢地只能合交,而不能強攻。一旦將國家根基建立在四戰之地之上,則必然引得周圍國家群起而攻之,其結果必然是國力衰竭甚至滅亡。

第二,只有建立穩固的大後方,才能最終真正奪取四戰之地。蜀漢剛剛攻佔益州,大後方還沒有建立,就迫不及待的從荊州出兵北伐,結果就是最終飲恨而已。

縱觀荊州之失的全過程,可以說,關羽的責任是次要的,主要的領導責任應該由諸葛亮承擔,諸葛亮一生的事業沒有取得最後成功,與其荊州戰略決策失誤存在著直接的關係,荊州地失人亡標誌著古蜀漢從此由盛轉衰。這就是我們書中所說的‘大意失荊州’。失去的不僅僅是荊州,而是整個古蜀漢的統一大業。”

劉方對第二條用的解釋時間比較長,因為這是直指諸葛亮核心錯誤的問題,這也是改變諸葛亮在大家心中觀念的核心問題,所以要說服大家接受這個觀點肯定是要有能夠打動大家的核心說辭內容,需要一定的篇幅。

這一條總結的就太關鍵了,鮮有人提出這個觀點。可聽到劉方所言又是那麼合情合理,觀看節目的很多人都陷入了深思。

劉方依然在闡述自己這個觀點:“佐證這個戰略決策是根本性錯誤的另一個證據是,在隆中對發生的多年之前,請注意——是多年之前!孫權徵求智囊魯肅己方將來發展方向的時候,魯肅也把戰略眼光投到了荊州,建議孫權據有荊州以爭霸,這個建議獲得了孫權的高度讚賞和肯定。其後十數年,東吳不斷對荊州劉表或者其部下黃祖用兵,是因為他們的戰略目標已經很明確了,那就是一定要拿下荊州。這也是劉備諸葛亮巧取荊州後那麼心虛的地方,因為這裡是東吳一直在爭取霸業的必奪之地,而且為此已經爭奪了多年,這是世人皆知的。

大家想清楚了嗎?諸葛亮的戰略構想是據有荊州,聯合孫權以抗曹魏。大家看看,他的根本出發點就錯了。試問,你佔據了人家一直為之而奮鬥、且想佔據的地盤,而你劉備諸葛亮還是以不光彩的手段奪取的,東吳怎麼會和你無條件聯合?這也是為什麼其後東吳不斷蠶食荊州領地,以及關羽兵敗的首要責任當始於諸葛亮了。而其後,劉備、張飛及蜀國精銳為此報仇並隕落而造成了蜀國的實力大減,毫無疑問,算起來,這個首要責任是要落在諸葛亮的頭上。”

所有的人都沉默了。這個結論太顛覆自己的想象了。

張家國教授嘆道:“原來如此,原來如此。實在是令人太過可惜了。看書的時候,對鳳雛能和諸葛亮這條臥龍並列一直不甚理解,始終沒覺得鳳雛有

(本章未完,請翻頁)

什麼地方能和諸葛亮比肩,甚至攻打四川也讓我覺得是因為他嫉妒諸葛亮的才能,而去搶功,沒想到他意外身死落鳳坡。可現在,聽你這麼一分析,我才知道,鳳雛的確是很厲害,眼光很獨到。可惜了鳳雛早逝,讓劉備損失很大啊。”

劉方應合道:“是啊,我希望大家再仔細琢磨一下這其中的關係,就能知道,諸葛亮當初的戰略決策一開始就設計的有點一廂情願了,把孫吳設想的太無慾無求了。這一點可以說是他最重大的失誤。”

電腦前很多人恍然。

陳老在中場休息的時候就被家人催促著去休息,他堅稱今天例外,非要看完外孫劉方的直播。

因為,他知道,劉方可不是一般的藝人。他想第一時間看到、知道劉方又有什麼表現。

看過多遍《三國演義》的他對張家國教授這個問題很感興趣,聽了劉方前面的兩個觀點覺得很有道理,摘掉花鏡,他閉著眼睛細細思考著,越想越覺得其中的論點暗合著當代華夏國的發展,尤其是第二點,中東等熱點地區就是現在的四戰之地,絕非當下國家可以下大力氣、花費大資源去經營的地方,更不可能介入太深。這也真正符合了國家最根本的利益。

張家國教授點點頭道:“我個人認可你前兩個觀點。那你再說說第三個原因吧。”

劉方也微微一笑,這第三個原因幾乎是前世盡人皆知的觀點了,絲毫沒有難處。

“至於第三個原因,就是諸葛亮在人才培養方面是很失敗的。這一點也是在他去逝後體現的淋漓盡致。然後,我們大家可以再往前追根溯源。哦,原來,諸葛亮的‘事必躬親’才是造成人才斷檔的源頭。”

眾人再懵。諸葛亮的事必躬親難道也是錯誤的嗎?

熒屏前的陳老和孫老也都饒有興趣地看著劉方,等著他對第三個論點的解讀。

劉方也沒猶豫:“首先,諸葛亮未選拔任用才能超過自己之人。雖然他從下層提拔了蔣琬、董允、楊洪等人物,但這些人比諸葛亮更謹小慎微,更沒有開拓進取的精神。

其次,諸葛亮所作所為沒有鍛鍊人才。咱們就以諸葛亮第一次用兵博望坡為例,諸葛亮以‘恐關、張二人不肯聽吾號令’為由向劉備‘乞假劍印’而掌握軍政大權,之後的戰術分工更是讓常人琢磨不定,張飛只管‘縱火燒之’,關羽則‘放過中軍’,‘縱兵襲擊後軍’,關平、劉封負責‘預備引火之物’,趙子龍領受絕對不抵抗的命令‘只要輸,不要贏’,劉備原來的師爺孫乾則是‘安排功勞薄’,這種戰術完全莫視了軍事民主決策及對將帥鍛鍊的精神,取而代之的是諸葛亮個人智慧的壟斷。他這種習慣性做法導致了後來古蜀漢政權內部對諸亮葛的絕對

(本章未完,請翻頁)

依賴,廣大謀士及將士缺乏足夠的鍛鍊,難以為古蜀漢政權造就和培養後續人才。

第三,用人不當。諸葛亮為古蜀漢丞相,工作勤勤懇懇。史書記載,在古西漢時期,陳平任漢左丞相,劉恆皇帝一日問,全國一年審決了多少案件,全國一年的財政收支有多少,右相周勃答不出來,劉恆問陳平,陳平說:‘這些事有人主管。’劉恆問:‘誰主管?’陳平答道:‘陛下要了解司法問題,可以問廷尉;陛下要了解財政收支,應該問治粟內史。’劉恆又追問:‘如果什麼工作都有人主管,那麼你管什麼?’陳平答:‘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遂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候;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也。’帝乃稱善。

陳平、諸葛亮都是當時古漢代的高官,作為領導者,一個重要職責是‘授權原則’,把精力集中在重要事務,下屬獲得一定的職權和責任,就能獨立地發揮自己的才能並取得成就,在成就感的激勵下取得更大的成就。

一個優秀的領導者不一定要在各個方面都比別人強,而在於具有調動下屬積極性。不授權的領導不僅對領導者本人不利,他的下屬還會感到自己不被信任,獨立創造力不能得到發揮,因而會失去工作的積極性,這種領導方式還會失去發現人才、培養人才的機會。

古蜀漢在諸葛亮任丞相期間,諸事皆決於他,雖說是鞠躬盡瘁了,但也壓制了其他人才的成長和發揮。大家說說,諸葛亮在人才培養方面是不是很失敗?其後果就是在他身隕之後,蜀國就沒什麼傑出的人才了,自然也就離滅國不遠了。”

眾人皆有所悟。

二老也分別坐在熒屏前不斷地直點頭,感慨不已。自然,心得良多。

張家國教授再次嘆道:“原來如此,原來如此啊。”

老教授在影片中不住地點頭又搖頭,也不知道他是因為贊成劉方的觀點而惋惜古蜀漢的命運,還是因為劉方推翻了自己對諸葛亮的崇拜而在那裡反覆糾結。反正,張家國教授看起來的確是真的對《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有些情節。

猛地,張教授醒悟了過來,這可是在直播啊。

他整頓了一下精神道:“劉方啊,我有文學界的朋友覺得你在《三國演義》裡面開篇寫的那首《臨江仙》非常好,似乎對歷史、對人生都有一種透徹的感悟,很雄渾大氣。但他說,你這首詩詞很符合梟雄之類的人物去煮酒論英雄,讓我問問你能不能寫一句詩詞,就一句,用來描寫小人物的精彩人生?”

嗯?啥意思?就是說——不服氣啊?!

這病得治!

(本章完)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