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輝朝的沮喪形成鮮明對比,大宇上下一片歡騰。
魯子騫回京,百姓自動夾道歡迎。
雄壯的呼喊聲讓他有一種大將軍滅國歸來的感覺,其實他在邊關只是打了打下手,真正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還是孟青雲。
但魯子騫很是受用。
這是大宇幾十年來第一次將輝賊打得如此狼狽,還收復失地,開疆裂土,孟青雲是第一人。
而做為親臨前線的樞密使,他也是第一人。
“一戰不僅收回失地,還把輝朝版圖縮小近四分之一,假以時日,我朝舉兵向西,輝賊定然束手。屆時大宇再傾力北顧,毅國送給我朝的恥辱,早晚會還回去······此乃大宇之幸,陛下之幸,臣為陛下賀!”
“孟翰林用兵如神,疾如閃電,攻伐銳利,是我朝不可多得的文武全才······陛下慧眼識珠,知人善任,此乃大宇之福,臣為陛下賀!”
“陛下高瞻遠矚······”
“······”
朝會幾乎是捧的聲音,盛禎卻沒有往常的不適,欣然受用。
這次大勝讓他在青史中留下濃厚的一筆,他會成為繼太祖之後的又一拓疆皇帝。
歡喜的廟堂之上,自然有人心中不忿。
孟青雲這功勞大的沒邊了,若是論功封賞,必進宰執。
二十五歲的宰執大臣,讓這些排資論輩,熬資歷等著升遷的官僚覺得再無出頭之日。
想想以後得看一個年輕的人眼色行事,他們心中更鬱悶。
範賢一夥就有危機感。
孟青雲一直和他們不對光,若是孟青雲上位,暫且不會影響他們的位置,但以後呢?
按孟青雲的升遷速度,三五年後就會將他們甩在身後。
那時候後悔就來不及了,阻止他的腳步就得趁早。
······
“陛下,歷來就沒有降將封王,孟翰林這是······太兒戲了,以後讓那些立下蓋世大功的將帥怎麼辦?所以,臣以為封楊凱為王······不合適!”
“陛下,陰山之地,荒涼至極,孟翰林建議遷戶,這不是胡鬧麼······若遷戴罪之戶,他若投敵豈不影響陛下大計,若遷良善之家,必定心生怨言,這些民怨得陛下承受,而孟翰林卻受建議之功!”
(本章未完,請翻頁)
“陛下,歷來官員任命均有宰執商議,就算陛下要任命一人,若是宰執大臣不同意,都得撤回重議,然孟翰林卻推薦這麼多官吏的任命······雖說這些城池迴歸大宇有他功勞,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他安排這麼多親信在邊關······這與禮法均不合,陛下三思!”
“······”
這是論功行賞的小朝會,在座都是宰執重臣,範賢率一眾嘍囉不斷給孟青雲上眼藥。
他們都清楚,孟青雲去時有皇帝便宜行事特權,魯子騫都給他打下手,因此孟青雲的作為就是皇帝作為,這無可厚非,但他們就偏偏要說。
這不僅僅是要噁心孟青雲,最重要的是要在皇帝內心留下陰影。
眾口鑠金。
只要陛下心中有了忌憚,縱使你是神仙下凡,也有力使不出。
當年被將士們譽為大宇戰神的高文恭就是這樣走下神壇的,就連他二十幾歲被封侯的兒子,也只能選擇告老。
高文恭是賊配軍出身,這一招正中下懷,但對孟青雲來說,也有一定的殺傷力。
他是文官出身不錯,但陛下若是疑神疑鬼······他有日天的本事,沒有用武之地也是閒淡。
盛禎清楚他們的想法,卻也無法斥責。
他們沒有彈劾,是在探討,然而這卻是對孟青雲最狠的誹謗。
“孟卿出發前,朕就給他便宜行事權利,並告訴他,一切以現實為重,孟卿的承諾就是朕的承諾。”
盛禎緩緩道,“楊凱倒戈,奉輝北郡於我,這本是大功,他又率軍配合孟青雲攻伐,拿下陰山之地,立下不世之功······孟卿答應在前,朕豈能失信於天下!”
“至於說孟卿推薦官吏,這是分內之事,邊關不同中原,官吏得應對隨即撲過來的輝軍,常人無法勝任。孟卿知人善薦,毫無私心,與諸卿說的親信無關,朕不喜歡信口雌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