霖州一直很忙碌。
戰俘修建蜂巢式堡壘時,孟青雲就把一批受傷的俘虜押送到邊界,然後放他們回輝國。
這些瘸腿爛胳膊沒多少勞力,殺了不人道,留在霖州還得管飯,直接成為霖州的累贅,孟青雲索性把包袱拋給敵人。
當然,臨走的幾天進行了思想教育,讓他們明白,輝軍入侵是不義之舉。
大宇朝以怨報德,放他們回國,要記得報恩,以後一致反對戰爭,呼籲和平。
送到邊界,給每一個人分發兩天的乾糧。
這些俘虜千恩萬謝,抹著眼淚走回自己的家鄉。
至於那些精壯俘虜,無論如何都不會送回去。
這些人若回國,拿起武器就是戰士,又會反過來侵略大宇,所以此時的婦人之仁,只會給大宇埋下禍患。
這些戰犯手上沾滿大宇百姓的鮮血,他們需要親自為大宇創造價值來還債。
霖州建設需要他們,大宇鹽池也需要他們,而且他們參加了堡壘修建,參加了鹽池勞作,送回去就是洩露國家機密。
所以,這些戰俘很有可能會在大宇勞作一生。
當然也有回到家鄉的可能,那就是大宇將輝朝劃入版圖。
這一天似乎很漫長。
••••••
要想戰無不勝,就得練出一支紀律嚴明,戰鬥力強悍的邊軍。
孟青雲一聲令下,霖霏兩州全民大練兵。
這次大練兵很有新意。
首先他將羸兵抽出來,統一規劃為建設兵團。
這些兵丁大多是老弱病殘,戰鬥力低下,讓他們參加戰鬥很容易陣亡。
大宇實行募兵制,這些羸兵也有一份軍餉,軍官無權削除其軍籍,最多就是降為軍中雜役,退役也要到六十歲。
這些人戰鬥力低下,但開荒屯墾卻是一把好手,所以孟青雲將他們編入建設兵團,專門在所轄墾區內開荒種田。
他們的職責便是屯墾戍邊,為霖霏兩州軍隊提供糧食。
孟青雲一再強調,建設兵團仍然是軍隊,並沒有降為農夫,糧食任務完成或超額完成,也和戰鬥隊伍一樣有豐厚的戰功。
當然,他們也不能荒廢軍事,得抽時間進行軍事訓練,一旦國家需要他們上戰場,他們得義無反顧拿起刀槍。
剩餘的戰士都是精壯,那就得下大力氣訓練。
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
孟青雲本想用後世的方法訓練佇列,想了想還是算了,太出新也不是好事,先按這個時代的方式訓練。
不過他特別強調紀律。
一切行動聽指揮,隊伍必須無條件服從軍官指揮。
接著民兵的訓練也走上正軌。
孟青雲下令基層將民兵按村鎮編番號,統一管理,還抽調部分軍事能力強計程車兵去當教官。
教他們軍事知識,也教他們遵守軍紀,以及思想教育。
爭取讓這些民兵成為一支不可小覷的軍事力量。
••••••
“見過孟大人!”
“客氣個什麼,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