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途幾乎是空城。
宇軍兵不血刃便佔領了好些城池。
鶴巫逝膽大心細,他料定毅軍是收縮兵力,要集中全部兵力守西京城。
他果斷分兵,迅速佔領各處空城,然後加速往桓澤城靠近。
毅軍聚集力量守西京城正合他意。
敵軍攢聚力量確實力量大,但在鶴巫逝眼裡,他們窩在城內是好事。
正好不用他到處征伐,一舉將敵軍主力消滅在城內。
鶴巫逝也不輕敵,他命令各部不可冒進,免得中伏。
這種境況維持了不到十天,斥候突然來報,撤到西京城的敵軍蝟集出動,似乎要和宇軍野戰。
野戰?
求之不得!
鶴巫逝立刻聚集兵馬,率大軍迎上去。
······
竺紳桐臨危受命,成為西路軍主帥。
他還在上任的路上,就下達了軍令,而且是急令。
讓恆澤城守將林四蠻率桓澤府以及周圍的所有軍隊,立刻和鶴巫逝所率的宇軍決戰,不得耽誤片刻,否則軍法從事。
竺紳桐的想法簡單、直接、有效。
林四蠻等人是太子親信,他要藉機削弱太子 黨的實力,同時趁兩敗俱傷時出擊,功勞就全成自己的了。
道理顯而易見。
大軍團野戰,分出勝負後,通常都是失敗一方死翹翹,勝利一方昏沉沉。
也就是說無論輸贏都損失巨大。
這種情況下,自己率兵殺過去,鶴巫逝焉能不敗。
······
林四蠻氣得跳腳。
這命令簡直是放屁,出城野戰就是送死。
今非昔比。
昔日大毅鐵騎縱橫天下,打宇軍就跟玩似的,現在不一樣了。
宇軍滅輝後,多得就是戰馬,他們的騎兵比毅朝只多不少。
而且率軍的是鶴巫逝。
那可是把皇帝滅門的惡魔,毅人提起他誰不魂飛膽喪。
太子的部署多英明,陛下為何要放棄?
埋怨歸埋怨,大軍還得趕快出動。
林四蠻明白他的出境。
戰略部署被取締,表明太子失寵。
竺紳桐來接手西路戰局,明顯在借刀殺人,他若抗令,竺紳桐就可以以貽誤戰機斬殺他。
不出兵他肯定會死,死得屈辱;出兵兵敗可能會死,但死得其所。······
雙方十幾萬人馬在牟牛川擺開戰場。
鶴巫逝坐鎮中軍,舉起望遠鏡觀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