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吏治,誰都沉默了。
大宇的吏治差是事實,有些地方甚至到了爛的地步,很難做到上行下效,朝廷下達的命令多是推諉應付,睜大眼睛挑漏洞鑽空子謀私利。
這種情況下若是革新,恐怕又會走秦翰的老路子。
孟青雲不擔心改革惹人,他是擔心半途夭折,所以在這時候更要冷靜,慢慢建立改革成功的條件。
“革新最重要是吏治,吏治不清,官吏執行不力,再好的革新也會變成害民、擾民。”
孟青雲要說服這幾個革新派不能操之過急,卻不能直說,若只有盛騰,他就直說了,但秦翰和晏瀚博是他兩位師傅,並且有主持革新失敗的前例,說得太直接,會勾起他們的傷心和憎惡。
兩位師傅一怒,把他的“雲”字取了,可就成孟青了。
必須旁敲側擊,舉恰當的例子讓他們觸類旁通。
“我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說高利貸困擾百姓,苦不堪言,朝廷針對此事做出決策,由朝廷出資,地方官府牽頭貸款給貧困百姓,利息比高利貸低很多。民不加賦而國用足,既緩和民間高利貸盤剝的現象,同時又增加朝廷的財政收入,這是好政策吧?但吏治差就變成害民。”
“地方官為突出政績,強行讓百姓向官府借貸,很有可能隨意提高利息,甚至加上名目繁多的勒索,這樣一來,好政策變質,成為朝廷放高利貸,強制收取利息的苛政······你們說百姓是該感謝呢,還是埋怨?”
埋怨?
不罵娘才怪!
君臣觸動很大,雖保持沉默,但心中已認可了孟青雲的說法。
革新宜緩不宜急!
氣氛有些沉悶,孟青雲笑道:“不用如此沮喪,失敗中總結教訓,成功中吸取經驗,我們有革新成功的例子,何不參照事例,決定革新的時機和力度呢?”
革新成功的例子?
三人一頭霧水盯著孟青雲。
咱們就是來談革新的,還都沒有談妥,就有成功的例子······前朝的麼?
“陛下忘了麼?這可是你一手促成,堪稱大宇史上最順應民意的革新······”
孟青雲不露聲色拍龍屁道,“那時候陛下還是太子,你本著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的想法,親自下村,實地調查民情,得出重要結論,受災百姓並不願意被編入廂軍,是被官府逼迫才不得不入伍······”
這事是盛騰的創舉,回來後他舌戰群官,建議朝廷取消有災就拉青壯入伍的辦法,採取以工代賑,幫助災民重建家園,這種辦法一直延續到現在。
“兵冗本來是壓在大宇脊背上的大石頭,現在呢?壓力大減,這不是革新成功的事例是什麼?”
孟青雲微微笑道,“這個事例成功之處在於百姓知曉政策,也知曉政策帶給他們什麼樣的益處,所以沒有牴觸情緒,實行起來才容易。”
“官員是有反對聲音,但按這個辦法一次次賑災,都取得很好的成效,反對聲音便消失······這次革新從開始到現在已有三年,沒有大刀闊斧,只是在潛移默化中推行,不也革新的很徹底麼?”
嗯······是這個道理。
君臣三人均點頭,表示認同孟青雲說的話,接著秦翰問道:“青雲,你覺得接下來我們怎麼做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