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替大領導寫材料,不下點功夫,你想死啊!
比如本次考試的誥,“替永初元年的魏明宗擬一道誥,封宇文化為中書令。”
這得要熟悉歷史,不然你不知道魏明宗是誰,宇文化是誰,期間發生了什麼事,究竟是什麼原因要封他為中書令••••••這些知識不知道,你把格式寫對頂個毛用。
孟青雲知道這段歷史,這得益於府學的藏書。
他在府學藏書閣看過好多書,其中有幾本書就有這段歷史的描述。
具體說,魏明宗是前朝陳氏的第二代皇帝,他老爹魏太祖把國家治理成一個爛攤子,戰爭四起,民不聊生,大有滅國的危險。
此刻還是太子的魏明宗看不過眼了,他夥同大臣把老爹擼下來,自己做皇帝,居然挽救了魏國。
宇文化就是當時一個能臣,魏明宗把他提撥起來,替自己賣命。
這誥有個大坑,考生拿捏不穩就會失分。
魏明宗政變奪權,魏太祖還沒死,所以這話就得說的巧妙,得顧及兩代皇帝的面子。
既得把國家變成亂攤子的責任落實到先皇頭上,又得洗白現任皇帝,體現出他臨危授命的大無畏精神。
保持皇家體面,不露骨,不揭短,核心思想就是:委婉地表達出老爹弄出一堆爛攤子,我一個人擦屁股太累,得有人幫忙,宇文化在擦屁股方面有祖傳秘方,你來吧!
如何曲筆,如何粉飾,如何把負面的事情表述成正面的意味,其中的精深微妙得細細揣摩。
第四題是判,也就是公文判語。
題目列舉了下列五種公務場景,要求考生寫出五條公文判語。
“舉用有過官吏。”
“卑幼私擅用財。”
“監臨勢要中鹽。”
“邊境申索軍需。”
“織造違禁段匹。”
判語是應用文,有嚴格的格式要求,幾乎與文采無關。
當然像蘇東坡那樣,把判語寫成詞留下美談的,實在太少。
不過話又說回來,你讓蘇東坡在科舉考試的時候,寫這樣的判語試試?
不落榜才怪!
言歸正傳。
判語這種應用文體,類似於後世的請假條、留言條等,考卷上出現,考察的幾乎就是格式。
一直寫請假條請假,但考試小作文是請假條,有大半學生失分,然後語文老師大發脾氣••••••這個場景還有人記的吧?
前世孟青雲就是失分的學生之一。
所以杜茂才一提示,孟青雲就在這種文體上下功夫,寫了好多,掌握其中格式。
不想現在用到了。
這是••••••冥冥之中自有神助啊!
看到第五題,孟青雲先是一愣,隨即竊喜。
居然是算學題?
府學不是說鄉試不考算學嗎?
還把算學課停了,這個烏龍擺的••••••學生肯定是怨聲載道,不知道學究們以後見到學生臉紅不紅?
哈哈,還要謝謝府學的這一決定呢,要是開算學,說不上一個忍不住,他就把方程組教給學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