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軍事方面,朱慈烺以前可能是個外行,但是十年的時間,朱慈烺大半的工作都是跟軍隊打交道,大半的時間都是軍隊,武器,裝備,後勤這些問題。
這個時間跨度,就是大學加上研究生加博士也讀不了這麼久,他說自己是專家誰敢不服氣?
當然朱慈烺也不是非要自己拍板把所有事情都定下來,朱慈烺雖然懂軍事,但是也不是啥都懂,軍事包涵的多了。
首先給軍部劃一條線,一個師的總人數在一萬五到一萬八之間,火炮七十毫米的二十四門,九十毫米的十二門。
重機槍方面,一個師給配三十六挺重機槍,迫擊炮六十毫米的給配一百六十門,八十迫擊炮配備八十門,一百毫米重型迫擊炮三十六門,五十毫米的也就是擲彈筒了,給配六百門左右。
輕武器方面主要就是步槍和手槍了,以大明現在的至少速度,給排長以上的軍官配手槍還沒什麼難度。
山地師取消重炮配置,增加迫擊炮和擲彈筒的數量,高原師減少重炮配置,增加迫擊炮,極地師、騎兵師和海軍陸戰隊等都是以此為模板進行加減。
改編之後大明陸軍師變成一百個,人數一百八十萬。
高原師兩個變成四個,人數不變,依舊是七萬二千人左右。
山地師由三個變成六個,總人數十萬零八千。
極地師由三個變成六個,總人數十萬零八千。
騎兵師由七個變成五十個,每個師的人數,暫時定在一萬左右。
為啥騎兵師突然變的這麼多,主要是軍改之後,陸軍師不在下轄騎兵團,現在大明的一個騎兵團可是五千多人,那麼大明就突然多出來二十多萬騎兵。
騎兵師改編之後將極大的緩解大明北疆和中亞地區防禦力量不足的情況。
當然五十個騎兵師也就是聽著多而已,南亞放十個,非洲放五個,美洲放五個,北疆放五個,中亞地區就剩下二十個了。
懟到伏爾加河邊上,對上沙俄,怎麼也要放十個騎兵師吧,南路對上薩菲王朝和奧斯曼帝國放五個也不多,剩下的五個北面要防守跟沙俄交界的西伯利亞,南面要防守給喀爾喀交界的地方,還有大片的領土要防守。
在剩下的五個,西北要兩個,河套要一個,京城北面也要放兩個,其實也就是夠用吧。
當然這個夠用是緊急情況下騎兵部隊還是能出兵打一場中型滅國戰爭,足夠威懾周圍的沙俄、奧斯曼還有莎菲不敢輕舉妄動。
除了這些之外,原本的戰略炮兵旅也改組為戰略炮兵師,一次就是三個,一旦某個地方有大戰,這種戰略炮兵師就會抽調過去增援。
還有原本的十個岸防旅,這次軍改之後也升級為岸防師,進一步縮小了團的編制之後使得岸防師的駐防更加靈活。
海軍陸戰隊師級也都拆分成這種小師編制,增加其部署範圍和快速反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