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完手頭上的工作之後,朱慈烺再次拿起陸軍的編制草案看了起來。
指望軍部自己發揮想要完成這次軍改是沒有可能了,這幫人不給他們畫條線,他們都能飛到天上去。
軍隊編制並不是越大越好,當初大明之所以選擇三萬人的大師級編制辦法,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那個時候的敵人是建奴。
大明一個師的兵力正好能擋住建奴的進攻,可以作為一個獨立的作戰單位執行任務。
而且排隊槍斃的戰術讓陸軍不得不結成方陣,方陣式軍隊四四編制就是最好的成陣編組,因為一個方陣就四個方向。
所以大明的師級編制以四為單位,貫穿始終,然後又加上炮兵團,騎兵團,後勤團,最後師級達到三萬五千人的規模。
不過現在大明的敵人變了,歐羅巴軍隊現在普遍採用的都是兵團制度,一個兵團也就六千人左右,幾個兵團合在一起安排一個軍官指揮,這個規模也就一兩萬到兩三萬而已。
如果集中了十幾萬的軍隊,那就是載入史冊的重大戰役了。
而且消滅了準噶爾汗國之後,大明來自草原上的敵人已經沒有了,除了哥薩克對大明還有點威脅。
不過哥薩克騎兵那邊的編制更小,一般都是六千人到八千人就是一個大編制了,對上大明陸軍也許一個團就能對付。
而如果對上大明的騎兵師,大明一個騎兵師就相當於哥薩克騎兵的過半軍力了。
敵人改變了,大明的軍隊編制自然要跟著變,要不然人家出戰六千人你出三萬五,人家出站一萬人你也出三萬五,這是極大的浪費。
隨著大明的領土繼續擴大,大編制師的調動調防都變得非常不便,集結的時候也有很大的困擾。
例如一個駐紮在徐州的師,其分開駐紮的時候,需要分別駐紮在十幾個城市,對徐州周邊進行防禦,最南要到洪澤湖,最東到泰山萊蕪,最北到黃河邊,最西到沈丘等地。
這樣能最大限度的分攤後勤壓力,也能把一個師的兵力駐防範圍發揮到極致。
不過這樣的駐防其實效果並不好,兵力還是過於集中,以徐州為中心,離得越遠兵力越少。
而一旦開戰這些軍隊從新集結,那動輒都要十天半個月的時間,這等於拖延了整個軍隊的行動速度。
所以大明需要縮小師級編制,步兵師最好不超過一萬五千人,騎兵師最好不超過一萬人。
新式武器確實再以五人戰鬥小組有點不適合,三人一個作戰小組,一個班三個作戰小組交替掩護,這樣才能做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兵力。
而一個班,應該有正副班長,除了作戰的時候避免因為班長陣亡導致指揮失靈,還方便軍隊擴軍,一個副班長鍛鍊一段時間立刻就可以拿來當班長用,這樣軍隊擴張起來就非常快。
第二就是一個班必須要有一個狙擊手吧,要有一個擲彈筒吧,在沒有槍榴彈的時候,這種擲彈筒是比較好用的支援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