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有些事情真的不用楊嗣昌擔心,大明的戰略計劃那都是經過反覆琢磨,提出了無數方案的最優解,在軍部看來,是相當完備的。
可在楊嗣昌看來當一群人圍在一起,那麼他們就會為了各自不同的訴求而產生意見不一致,這種不一致又必然導致小團體的產生,抱團取暖之後就是結黨成社。
軍部不是沒有這樣的先例,就如當年的鐵血社,最後雖然被皇上取締,但他確影響了整個大明朝乃至整個世界的走向。
如果軍部的人制定計劃的時候某些人為了自己小團體的利益而捨棄了大明的整體利益呢?
這種事情誰敢說一定不會發生。
大家都知道大明即將最後一戰,而這一戰之後世界大一統,全世界都沒有敵人之後,軍隊將何去何從?
想來肯定有人不願意看到這樣的結果,有人不願意自己手裡的權利消失,不願意自己的利益被侵犯。
那麼這樣的人會不會為了自己的私利故意讓仗打的更久一點?
好在大明的軍部由陛下完全掌控,陛下英明神武,是天生的統帥,沒有人能在他的眼皮底下搞小動作。
楊嗣昌在為大明操心的時候,他身後兩千多里的地方,鐵路修築隊伍還在艱難的把鐵路向前延伸。
鐵路鋪到中亞之後速度明顯的降低了,從以前的一天幾千米下降到一天幾百米。
以前之所以能一天幾千米,那是因為能夠藉助運輸便利分段施工,現在幾百米是因為鐵路現在只能從一個方向延伸,中亞不僅沒有鐵路連像樣的公路都沒有。
如果不依託鐵路修建,想要把石子路基、枕木、鐵軌、石灰等等東西運輸到下一個開工點,那付出的代價是非常巨大的。
大到還不如直接運輸物資上前線,至少物資沒有那麼重。
戰爭即將開始,鐵路距離裡海還有兩千多里,這就註定了中亞戰區無力支援軍隊大規模的跨海作戰,別看只有區區兩千裡,軍部為了給中亞戰區運輸物資動員了一百萬人和牲畜。
大明關內,接受了新兵的部隊開始收縮駐防,按照戰爭條例,一旦大明有戰爭的時候,各軍隊調動都要有朱慈烺的密押,尤其是大明已經進行二級動員。
這些軍隊必須收縮駐防範圍,隨時準備在接到命令的第一時間能夠完成集結,前往戰場。
為了增加軍隊的集結速度,這兩年大明把駐軍電報系統修建到了團部。
只要接到集結命令師裡會立刻發電報到團級,然後團級再派人傳訊到各營,僅僅這一步就能節省一天的時間。
現在大明一個師的駐防範圍動輒數省,一個省可能只有一個團,即使使用信鴿傳訊最少都要半天到一天的時間。
而且這還是一般駐軍,一些特殊駐軍甚至都把電報線路佈設到了營級。
每年軍部要那麼多軍費可不是白要的,軍隊的基礎設施建設還是一直都是朱慈烺重視的。
京城內,禁衛軍已經進入警戒部署,並且一個師進駐京城內,保護帝國首都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