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是到了冬天,搞幾匹馴鹿或者雪橇三傻,然後從結冰的河道上運送木頭,比起放木排還要方便。
經過朱慈烺的大力開發,東北地區馴鹿養殖,雪橇三傻、耐寒的蒙古馬等都形成了規模,冬天不再是阻礙交通運輸的天塹,反而因為雪橇的使用變成了捷徑。
不過各種災害接踵而至確實不是那麼令人愉快的事情,大明現在太大了,同一天的時間,有的地方在冬天,有的在夏天,有的在洪澇,有的在乾旱,有的在打仗,有的確祥和一片。
接連看了幾個壞訊息,朱慈烺揉揉眉頭,桂喜看到這種情況悄聲的說道:“今天,帝國號戰列艦要下水呢!”
朱慈烺聽完一愣,竟然下水了!這個去年李通前前後後跑了好多趟,最後賣掉不少崇禎八年式炮艦才籌夠錢開工的戰列艦,終於進入下水舾裝階段了!
不容易啊,這是大明造艦能力的一次自我革新,建造這種世界之最級的戰列艦,既是綜合國力的象徵,又是海軍霸權的象徵。
不說其他,朱慈烺只要把這艘船部署在任何一片海域,對手至少要派出三艘到五艘以上的戰列艦看住它,甚至需要一支艦隊來防止他出擊。
不過這麼大的船建造速度也是非常慢了,前前後後將近十五個月才下水,算上舾裝的時間,預計最快也要兩年半到三年,然後在試航,最後交付海軍,怎麼著也得四年的時間。
朱慈烺還聽說,李通為了這條船大發雷霆,這條船預算不斷超支,從最初的三百萬兩白銀預算現在已經增長到四百一十萬兩了。
而且應為海軍部想要裝幾臺最新鍋爐,又想裝備新式艦炮,連最近研究的包銅船底也要選裝,預算可能還要進一步增加。
朱慈烺倒是沒有去管,新舊技術更替的關鍵時刻,朱慈烺本來就不支援大造風帆戰列艦。
如果大明蒸汽機技術更成熟一點,直接上蒸汽戰列艦,那才是真正的更新換代,如果能造出鐵甲艦,那麼距離無畏艦時代也就不遠了。
也不怪朱慈烺想法多,1790年瓦特發明了工業蒸汽機,僅僅不到六十年的時間,英國就進入了鐵甲艦時代。
現在大明已經有了工業蒸汽機,也開始蒸汽機朝火車和輪船上使用的研究,目前成果還不錯,有了朱慈烺的指點,大明至少能少走一半以上的彎路。
就算短期內不能直接上鐵甲艦,但是把船上的帆動力改為蒸汽動力生產木殼蒸汽船完全沒有問題。
當船不再依賴風行駛,那麼運輸效率至少提高了三倍,而去掉了繁瑣的帆具之後,戰列艦的設計將會是另一番模樣。
所以這些人再帝國號上實驗新技術,朱慈烺是支援的,雖然這麼大的船用來做實驗有點浪費,但總比生產一個過時的老舊貨色要好得多了。
從旱災開始,大明的蒸汽機就開始普及,轉眼蒸汽機已經普及了三年半,大明的蒸汽機也革新了三代。
實際上今年生產的三代蒸汽機比起去年的三代蒸汽機效率又提高了百分之三十多,但是因為沒有革命性的技術應用所以沒有進行新一代的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