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慈烺點點他:“你傻啊,完全可以賣舊的造新的啊!我記得飛魚級報價不才五萬嘛,你們賣一艘換一艘,船也更新了,到時候造新船的錢也有了。”
李通一想也是,但是一想又不對:“陛下,這不夠啊!三十艘造新船就要一百五十萬,這不還差一百五十萬麼?”
朱慈烺嘆了口氣:“你可以明年再賣,明年需要船的更多,占城國,阮氏,鄭氏還有真臘國這些不都要買船。
明年安排他們也上戰場,他們練兵都怎麼樣了?”
李通嘆了口氣:“還在練佇列,鄭氏最近缺糧,國內軍隊都調去平亂了,阮氏那邊進度比較快,占城那邊多新兵訓練起來最費事。
真臘國那邊還沒有馴服,現在不太配合,新王表面恭順其實背後對大明不滿,畢竟沒有捱揍,有點不老實。
參謀部覺得不應該在這個時候給他們訓練新軍,說不定將來會給自己製造麻煩。”
鄭氏缺糧是因為大明驅趕紅河平原的安南百姓,所有安南百姓南下最後都要經過鄭氏的領地。
這些被驅趕的人,手裡僅有少量的糧食,要麼走哪吃哪,要麼走哪搶到哪,給鄭氏帶來了極大的治安壓力。
鄭氏為了穩定次序不得不派出所有兵力剿滅流寇,又一面施粥,總之亂作一團根本沒有精力編練新軍。
阮氏作為穩定政權,其國內兵力雄厚,經過鄭氏的緩衝之後,南下的百姓就少的多了,阮氏一面分發糧食安置百姓,一面把安置不了的百姓往南面引導。倒是沒有出什麼亂子。
占城國在大明到來之前已經成為了阮氏的附庸名存實亡,大明幫他復國之後,其軍隊都是重新招募訓練。
本來這些人就比較南訓練,又是這種狗屁不懂的新兵,更是難上加難。
這些還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真臘國這邊就有點讓人頭疼了。
本來一切好好的,但是前真臘國王因為被大明壓迫努力種糧食進貢,引起了國內的不滿,畢竟戰都沒有戰就拿自己的糧食送人。
本來這就算了,不過大明極限徵糧之下,真臘國出現了區域性饑荒,百姓暴動之後更是給這些官員口實。
官員鬧事沒啥,但是真臘國王的兄弟抓住了這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直接發動政變,大明本來也想救,但是等理藩院派人去幹涉的時候,這位前真臘國王已經變成一堆碎肉。
新王立刻上表,說自己是如何無辜,說是不得已,說是下面的臣下推舉,自己辭讓再三才不得不接受。
說他也是為了百姓,也是為了國家不至於動盪,要不然大明的糧食明年就沒法供應了。
是的!原本的國王因為供應糧食被幹掉了,新王上臺第一件事就是承認大明的宗主國地位,並且答應繼續供應糧食。
所以朱慈烺有點看不懂,那麼你們換一個國王是為了幹啥?是為了撒氣好玩麼?
這件事沒發生多久,理藩院代表內閣的觀點就是,既然他們還奉大明為主,並且承諾繼續供應糧食,那麼大明就不必妄動兵戈,須知夷狄之政一日三變,若是個個干涉大明豈不是忙死。
但是參謀部確覺得,這位新王發動政變的藉口就是大明,現在奪得王位,就算恭順也是表面恭順。
大明應該趁他立足未穩,迅速出兵!消滅對方,其國家要麼分裂,要麼納入大明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