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今天的議題又不是士官制度是否合理,而是李通又在哭窮,對於一等戰列艦帝國號的建造朱慈烺早就知道了。
作為大明造船工業的巔峰之作,大明國力的象徵,見證大明戰艦的發展,這條歷時四年才完成設計的一等戰列艦,不僅軍部期待,朱慈烺也很期待。
帝國號排水量四千二百噸,裝備三層一百二十八門火炮,最小的火炮都是六寸口徑,全船配備船員一千二到一千八百人,不僅是大明最大的戰艦也是目前世界上以建成和在建的最大戰列艦。
之所以建造計劃被擱置,除了缺錢的原因之外,蒸汽機的快速更新換代也讓朱慈烺猶豫。
因為旱災的刺激蒸汽機工廠一邊全力生產,一邊積極改進,經過第三次改進之後的第三代蒸汽機,已經從原本的圓柱形鍋爐改為火鍋爐。
以前蒸汽機的鍋爐,就是一個鍋和一個爐子,用爐子燒一口圓柱形的大鍋,然後鍋裡產生蒸汽,蒸汽透過管道傳送到放熱室驅動活塞使得飛輪轉動。
這樣的鍋爐熱量散失很大,熱效率底下,浪費燃料。
現在經過改進之後延長了水箱,使得爐火從以前的在鍋爐底部燃燒變成在爐子中間燃燒,提高了熱量使用效率。
這種革新速度總給朱慈烺一總錯覺,讓他覺得只要再稍微改進改進,就能裝到船上去了。
如果蒸汽機上船,那麼一夜之間所有的風帆戰列艦都將變成過時貨。
現在花三百萬造一艘幾年後就要過時的風帆戰列艦,是不是有點傻。
當然考慮到研究技術培養工人的角度,少量建造還是很有必要的,但是朱慈烺不想在加軍費了,沒錢了心累!
但是顯然軍部也不想從自己的軍費中擠出來錢幹這個,最近是預算制定的最後階段,朱慈烺不斷的要求軍部和內閣降低預算。
內閣還好,收多少稅花多少錢,朱慈烺只是讓他們把錢花在該花的地方。
軍部完全就是一點收入沒有,即使有收入也是被皇明典算監管著,所以更好欺負一點。
再說軍部花錢實在太多了!
軍部從內閣要到四千萬之後,今年朱慈烺還要給他們再補貼九千二百萬。大明軍費總額竟然高達驚人的一點三億還多二百萬。
朱慈烺的意見就是降到一億以下,但是光士兵軍餉加上基礎後勤消耗這一塊都快逼近一億兩了。
剩下的三千二百萬兩是朱慈烺砍掉了大部分新裝備採購計劃之後的剩餘。
現在大明士卒的軍餉已經到每人每月四兩左右,然後加上裝備、訓練、衣、食、住、行等等花費,平均每個士卒逼盡百兩。
不是朱慈烺給的高,而是現在大明用工成本都快到一人二兩了。
這個很高麼?其實也就那樣吧,一個壯勞力一個月的工錢只夠買四百斤大米。
換算成後世按照米價兩元也就是月薪八百而已。
士卒的月薪一千六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