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前的時代,鐵器代表的是兵器,代表的是生產力,代表的是兵力多少。
兩軍拼殺,考驗的就是誰的刀更鋒利,誰的盔甲更牢固,誰的鐵箭更多!
所以限制了草原上鐵的獲得,那麼草原民族實力就會大大降低。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大明軍隊開始火器化之後,無論對方的刀再鋒利,大明不跟你拼刀了。
所以朱慈烺決定放鬆鐵器管制,頂多是限制優質鐵的出口。
大量向草原傾銷鐵鍋、割肉刀、鐮刀、馬蹄鐵、馬掌、鐵釘、車軲轆、車軸等等。
其實這也是永平鋼鐵產量增長不得不找新的銷路的原因。
特別是下半年之後,邯鄲和萊蕪的鐵廠開始出鐵,那麼朱慈烺手裡的鐵產量還會翻番上漲。
那可是四億斤鐵,一年六七百萬兩銀子的生意。
這個還是生鐵塊的價格,如果加工成成品在出售,價格還會上漲。
之所以選擇賣給草原部族,因為他們出價高啊!在大明境內每斤鐵價格也就在十文左右。
但是到了草原,那至少就是二十文起,一口鐵鍋用鐵五斤在大明緊緊賣六十文左右,到了蒙古一下子就變成了一百二十文以上。
正看呢,外面李若璉回來了:“稟告太子殿下,最新的蒙古方面統計結果。”
朱慈烺接過,從多爾袞撤退以後,錦衣衛就開始鼓動投靠建奴的蒙古部落南遷。
這既是對人口的爭奪,也是對建奴戰爭潛力的消耗。
到了今天已經有一百多個部落南下,人數大概有五萬多人,加上河套等地這兩年收攏的蒙古部落。
在大明治下的蒙古人總數突破了十五萬,約佔所有蒙古人的三分之一。
而剩下的三分之二,有一半是科爾沁部族,另一半才是投靠建奴的其餘部族。
眼看春暖花開,大明把防線北遷到歸化城答魯城一線,那麼整個漠南蒙古想要再回到他們過去的草場,那麼就必須仰大明的鼻息。
科爾沁人已經得到了皇太極的許諾,將會把瀋陽西北的所有草場都劃撥給他們,再加上他們手裡的呼倫貝爾大草原,足夠他們生息。
建奴勢力的收縮導致科爾沁人無心也無力南下幫助這些部落討要草場。
瀋陽爭奪的白熱化,沒有建奴願意挑頭幫他們奪回草場。
甚至皇太極乾脆派人堵住他們南遷的道路,把南遷的部落都打上私通大明的標籤,然後打散了跟科爾沁人瓜分。
而剩下的十多萬蒙古人,僅僅能組織一萬餘的騎兵,這些人自保尚且不足,如何還敢南下爭奪。
科爾沁佔領了最肥美的草場,不許他們放牧,他們只能被迫西遷。
今年大明正進行軍改,沒有決戰的打算,但是朱慈烺也絕對不會放任他們休養生息,發展壯大。
科爾沁人好像感覺到了他們風雨飄搖的命運,那些蒙古同族已經不足以成為他的屏藩,明軍兩次決戰都有部隊企圖偷襲科爾沁部。
雖然兩次都沒有成功,但是大明滅亡科爾沁人的心已經昭然若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