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慈烺正在嘗試開啟一批罐頭,這是入冬以後在張家口設立的罐頭廠製作的羊肉罐頭。
到了現在已經儲存了五個多月。
之所以朱慈烺要親自開罐頭,是因為這是對新保鮮方式的一種嘗試。
罐頭瓶的材質分為木頭、陶罐、黑釉罐、瓷罐、玻璃罐、鐵罐六種,封口使用的是軟木塞加上蠟封。
木頭罐子顯然最不靠譜,開啟之後臭味飄出好遠。
陶罐也一樣,不過比起木頭的又好一點。
黑釉罐和瓷罐只有輕微的怪味,玻璃罐從外表看沒有壞的跡象。
鐵罐開啟後,裡面有輕微的生鏽。
牽來幾條狗試吃,都沒有啥反應,朱慈烺瞄著黑釉罐、瓷罐和玻璃罐思考起來。
對於軍隊來說,既能大規模生產,又能低成本才是首選,所以軍糧可以採用黑釉罐。
而民間對於這種罐頭食品認知度不高,而且這個成本遠遠高於新鮮肉食。
所以僅僅能讓消費得起的人嚐個鮮,所以瓷罐和玻璃罐都可以製作一批。
朱慈烺所謂的新式保鮮方式當然不是軟木塞和蠟封。
而是低溫冷藏技術,說的簡單一點就是趁著寒冬把罐頭拉到地方,然後挖地窖,儲存冰塊,把這些罐頭放在低溫地窖儲存。
而地窖除了維持低溫之外,還會定期用酒精消殺。最大限度的抑制細菌。
再沒有發明防腐劑的情況下,只能多加鹽竟然儲存了五個月。
這絕對是全新的記錄,給士兵的食物選擇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
野戰中拉這些瓶瓶罐罐的自然不合適,但是隻要駐紮下來,能吃上一頓肉那絕對是不錯的享受。
更關鍵的是,有了更多的儲存技術,以後草原上再多的牛羊朱慈烺都能放心大膽的收購。
而看這三種罐子的情況,他們的儲存極限絕對不止五個月。
對罐頭的觀察實驗結束,朱慈烺繼續看下一項,羊毛防止技術,毛呢在後世可是一種高階面料。
但是在這個時代,羊毛等紡織物因為無法根除其上面的羶腥味,拖油技術也不發達,還有羊毛分級挑選機器沒有出現。
所以羊毛只能用來編制氈房、地毯或者當地牧民穿的衣服。
不少穿越都說要解決草原問題鼓勵養綿羊,發明羊毛紡織技術,既能給牧民創造收入,又能給大家換上新的禦寒衣物。
所以朱慈烺自然不會放過,朱慈烺記得還有另一個思路,那就是鼓勵多養山羊,讓山羊吃光草根破壞草皮。
這顯然是一種短視的方法,後世為了防風治沙,費了多大的勁。
從兩年前朱慈烺就成立了羊毛紡織研究。
現在這已經是第三代毛呢料了。
第一代紡出來的毛線有筷子粗,只能用來打毛衣,而且容易斷,羊毛洗滌脫油也勉勉強強,織出來的布不僅空隙大,還扎人,有一股淡淡的羊騷味。
去年經過一年的不斷嘗試,終於去除了這股怪味,加入棉花之後,有效的改善了韌性,能把線紡的更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