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科幻靈異>成功那些人> 第十章 養成行動的習慣--做行動派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十章 養成行動的習慣--做行動派 (2 / 8)

如下三個例子,說明三個人對“條件”的不同反應:

例1:梁天意為什麼沒有結婚。?

梁天意已經40歲了,受過良好的教育,是一個會計師,單身一人住。他最大的願望是結婚,他渴望愛情、伴侶、家庭、孩子和工作。他一直渴望結婚,但在每次就要結婚的時候,他總會發現對方女孩有某方面使他不稱心(“啊,幸虧還來得及”)。

這裡有一個典型的例子,二年前,梁天意先生認為他終於找到了一個稱心如意的女孩,她漂亮,可愛聰明。但他對自己說必須絕對弄清楚結婚是正確的。

一天晚上,他們在討論結婚計劃時,他的未婚妻說了幾句話讓他感到不滿了。

為了保證他能和合適的女孩結婚,這位先生起草了一份四頁的保證檔案,這份檔案,打字清楚,看上去很合法,包括了他行政管理能想起的生活中的各個方面。

其中有一部分是關於宗教的,他倆都信基督教,上面寫到:他們將去哪所教堂,多長時間去一次,捐贈多少。另一部分是關於孩子,上面提到,他們將要幾個孩子,什麼時候要孩子。

這位先生還很詳細地列出了他們將交什麼樣的朋友,及他的未婚妻將來的工作狀況,他們居住的地方,如何支配他們的收入。

在檔案的最後,他還列出了女孩子必須改掉和培養的習慣,這包括:吸菸、飲酒、化妝、娛樂等。

當這位梁先生的未婚妻閱讀完他的最後通諜後,她的反應你可以猜到。她將它退了回去,並附言說:

“這些結婚條款可能對別人可以,對我不可能,我們的一切都結束了。”

在他講他的經歷給我們聽時,他擔憂地說:

“寫出這一協議又有什麼大不了的呢?不管怎樣,結婚是終身大事,越小心越好。”

但是,梁天意錯了,他不僅在安排結婚,在各種事的計劃中都犯了過於細心和小心的錯誤,標準很明顯太高。

他對婚姻的態度,和他對工作、對開支、友誼和每件事的態度都一樣。

對一個成功者的評估,並不是要求不發生任何問題,而是測驗他們處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們必須對完美無缺給予理智的讓步。

否則,我們只會永遠等下去,而不會採取任何行動。

遇到橋就過橋,車到山前必有路,這始終是一個好主意。

例2馬洪為什麼能搬進新居?

每做一個重要決定時,大腦都要經過自我鬥爭——行動還是不行動?幹還是不幹?

下面是一位年輕人選擇了行動,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的例項。

馬洪的處境和其他眾多年輕人的處境一樣。他20多歲,有妻子,有孩子,收入算得上是中等。

馬洪夫婦住在一套很小的房子裡。

他家每個人都希望有一個新家,他們渴望享受大的空間,清潔的環境,孩子們也希望有自己單獨的房間。

但是買一套新房子還是有困難——主要是沒有足夠的資金。

有一天,在填寫下個月的房租支票時,他突然間認識到他自己太傻。他發現一個月房租和買一套新房子後每個月要付的錢幾乎一樣多。

他給他妻子打電話說:

“我們下週買一套新房子怎麼樣?”

“你怎麼了?”她問:“開什麼玩笑?你知道我們不能買。我們連首付都交不起。”

但是,馬洪先生下定了決心。

“成百上千的像我們這樣的夫妻有朝一日都將買一套新房子,但只有一半人能做到這一點,總是有事情阻擋他們。我們一定要買一套房子。雖然我還不知道如何湊夠首付部分,但我相信會弄夠的。”

好的,他們找到了一套雙方都喜歡的房子,這房子不算太豪華,但還算不錯。

首付現金30萬元,現在的困難是從哪裡搞這30萬元。

有意者事竟成。突然間,馬洪有了個好主意。

“為什麼不和我老闆談一下呢?先預支30萬元,我可以週末給老闆打工。”

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去見了老闆,他向老闆解釋了他正在做的事情,聽說他要買套房子,他的老闆非常高興。

然後,馬洪先生說:“老闆,您知道為了實現這一點,我要預支30萬元,我每個月能多賺3000元。”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