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寶十五載六月初九,大唐京師長安城,大明宮含元殿。
作為李唐帝國第一殿,自從太宗皇帝為高祖修築了這座恢弘的宮殿後,之後的歷任李家帝王,當然那位自號武周的女神龍不在此列,他們都將這座宮殿作為起居生活中心。皇帝平日都在此殿朝見群臣、聽政及舉行朔望冊拜等典禮活動,也是皇帝和百官辦事的行政中央。
大明宮的正殿含元殿,座落在一丈高的臺基上,整個殿高於地平四丈。遠遠望去,含元殿背倚藍天,高大雄渾,懾人心魄,皇帝在含元殿聽政,可俯視腳下的長安城。殿前有三條“龍尾道”,是地面步入大殿的階梯。龍尾道分為三層,兩旁有青石扶欄,上層扶欄鏤刻螭頭圖案,中下層扶欄鏤刻蓮花圖案,蓮花圖案被陣法大師用術法神通牽引五行之材中的水象,分佈各處,用於祛火,來確保整座大殿不受火侵。
含元殿前有翔鸞、棲鳳二閣,閣前有鐘樓、鼓樓。每當朝會之時,上朝的百官在監察御史們的監審下,分別立於鐘鼓樓下,等候晨鐘敲響,便依次進入朝堂。朝會進行之際,監察御史和諫議大夫們立於龍尾道上層扶欄兩側。群臣依據品階高低分列大殿兩旁,上首中央就是那個人間第一的九五之尊。
大明宮與其地基龍首山似乎構成一幅龍圖,龍首山為頭,含元殿座鎮尾腹,駕馭著巨龍,殿前的龍尾道,階梯麟麟,形似龍尾。當時太宗李世民修築這座宮殿的時候不僅調動了整個太史局,就連全國上下稍有名望的道士高僧也請了不少,命他們起卦占卜,畫符作法,不論從建築規模還是守護陣法,都做到了極致完美。
今夜的含元殿,一彎新月劃過精緻的角樓,給高牆深宮灑下一片朦朧清冷的月華,皇宮裡燈火通明,人聲鼎沸。遠遠望去,那一座座明黃的宮殿像紮在大地上一樣。坐落在樹叢中的宮殿,露出一個個琉璃瓦頂,恰似一座金黃的島嶼。浮萍滿地,碧綠明淨。飛簷上的兩條盤龍,金鱗金須,活靈活現,內斂中滲透著猙獰的霸氣,擇人而噬之姿欲飛!
當今天子李隆基在含元殿急召群臣,本來是十萬火急的商議如何應對叛軍來襲,到後來卻因高適一言鬼使神差的變成了歌舞盛典,彷彿潼關那邊雄踞的幾十萬大軍,已經被人彈指間灰飛煙滅了,此刻的境況更像是在辦慶功宴!
此刻的大殿上,坐在距離天家五尺之位的高適可是萬眾矚目,所有人的眼睛耳朵都朝著這邊轉動,密切留意著君臣二人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一顰一笑一問一答。
皇帝問話,高適自然不敢有所隱瞞,當即就在心裡揣摩措辭,如何回奏。與皇帝對答,錯一個字都不行,伴君可比伴虎兇險多了,虎吃人只一個,君若吃人,可是會禍及九族。
“回稟陛下,下臣這就將那一行中頗為神異離奇的境遇如實稟奏。若有失言妄語,還望陛下恕罪。”
皇帝很隨意,擺擺手:
“愛卿但說無妨”!
“多謝陛下天恩,下臣惶恐。但說那是天寶三載秋,下臣與李杜二兄已伴遊兩月有餘,吾等於孟諸野澤狩獵,在吹臺梁園賦詩,品味陳年佳釀,笑談天下大勢,李杜二兄才華實乃下臣畢生僅見,恣情縱意快意瀟灑,吾愧不及二人萬一!李兄當時已是名滿天下,杜兄雖然聲名不顯,但依下臣看來,杜兄腹中之才華,絕不在李兄之下!”
聽了高適這般評語,皇帝對那個無名之輩的杜子美興趣濃厚,李白那個混帳東西他李隆基是再清楚不過了。那個潑皮無賴即能讓自己的貴妃為他歡心研墨,又敢提劍劈砍楊國忠,還曾叫高力士為他提靴,甚至喝醉了連他這個皇帝老大都不鳥,最後實在是沒了體統神憎鬼厭,惹得整個朝堂怨聲載道,明明連個縣丞都未必能做的好,偏偏自命不凡非得說他是宰相之才,朕要讓你當了宰相,估摸早都被氣死了。可偏生這蠢貨就是才情好,往前五百年往後五百年,朕敢斷言,絕無一人能出其右。“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聽聽寫的這酸詞,真是叫人咬牙切齒,真是叫人刻骨銘心。
眼前這個高適皇帝不熟,但他那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是寫的真好啊,窺一斑而知全豹,能寫出這等神句,絕絕是個大才!
只是聽他說了半天,那與他同行的第三人單以才學竟還在李高二人之上,天下怎麼可能還有高過李白的山,皇帝是實在不信!
“高愛卿,不知這位如此驚才絕豔的杜子美出身何處?可有佳作?為何如此大才朕竟是從未曾聽聞?難道鄉野遺賢到了今日依然如此之多?”
“回稟陛下”
高適聽了皇帝的問詢,立馬正襟危坐,前幾句好答,後一句可就兇險多了。杜甫出身清白,可算的是名家之後,作品更是精彩,光他認為冠絕當代的就有很多。只是皇帝最後那句“鄉野遺賢”可就非比尋常了。
一代奸相李林甫害怕新近學子功名加身之後進入朝堂,阻斷稀釋了自己的權利,害怕這些人對自己構成威脅,便欺上瞞下,將天下賢才一言蔽之。此一舉使得多少明珠暗投,大唐多少棟樑因此埋沒。好友杜甫剛好就在此列,
雖然皇帝陛下最後撥亂反正,處置了李林甫一脈,可青春易逝歲月不回,那十數年間耽誤的人才已是百不存一。罪雖在李林甫,可皇帝也有縱容之過,就跟眼跟前的安祿山一樣,罪在楊國忠,皇帝卻也不能免責。楊國忠剛才賭博式的拉皇帝下水來自保,他可不比楊國忠,那個蠢人只會說蠢話辦蠢事,他高適可是姓高,高明的高。
“鄉野之間或有遺賢,不過風波過後,據臣所知,才華出眾者皆受陛下感召,大概都是各得其所各顯其能,大唐運勢依舊蒸騰之上!”
看高適這回答的,輕描淡寫,即化解了皇帝的尷尬,又拍了陛下的龍屁,不愧是姓高,實在是高。
聽了高適的回答,皇帝果然心下舒暢,只覺得杯中的葡萄美酒更加醇香甘甜。
“至於杜兄其人,祖上雖非名門望族,卻也以讀書立世,先祖從南北朝時便已為官,家學淵源,門風甚佳。其祖便是那略有名聲的杜審言,其祖之才就連則天順聖皇后也是頗為肯定!”
高適將杜甫的家學來歷如實稟報,皇帝聽了也是有些印象。靜默思索了一會,才想起來杜審言這個人。
“不曾想此人竟是杜審言的孫輩,只是不知這位小小杜會不會如他祖父一般,才氣為人所喜,狂傲為人所厭!”
原來杜甫的這位祖父也確實是個名氣響亮的角色,一來他才華確是了得,二來品性實在狂傲。杜審言進士出身,家學深厚,當時和宋之問齊名,工於五律,擅長文章。他的詩寫得如何?一首《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被後人尊為唐初五律之首,甚至可以算五言律詩的奠基人。能開創一個體裁,這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是相當高的。他的那句“往來花不發,新舊雪仍殘”也算是神來之筆了。
只是這杜審言自恃才大,目中無人,如此脾性在官場上自然不受歡迎,甚至到了讓人討厭的程度。
杜審言能狂到什麼程度?他曾經說過:“吾文章當得屈、宋作衙官,吾筆當得王羲之北面”。你看看,屈原、宋玉的文章他都瞧不上,王羲之的書法他也是嗤之以鼻。古人自然不會跳出來和他計較,可他對同代的人也毫不客氣。
杜審言在京城任修文館直學士一職時,有一次喝醉了後對同桌眾人口出狂言,他說:“蘇味道必死”。要知道當時的蘇味道可是杜審言的頂頭上司,也是當時的一位名仕。別人不解這是何意,就問他蘇味道因何而死?杜審言竟然回答說蘇味道如果看到我寫的文章,肯定會羞愧而死。這話說得簡直讓人莫名其妙,哭笑不得,這樣的人不被人把嘴打爛都算老天不開眼!
杜審言後來果然因為他的破嘴惹事被貶,被下放到地方州府以後仍然不知悔改,對待同僚或上司,還是一律不放在眼裡,經常的冷言譏諷。同僚和上司實在是受夠了這鳥人的鳥氣,便羅織了一些罪名把他下獄並判處死刑。
杜審言有個十六歲的兒子叫杜並。杜並聽聞生父被人冤枉後便決定為父報仇,杜並從小文武兼修,槍棒功夫了得,加之少年血性,聽聞父親含冤入獄,便潛入長官府,刺殺了那位冤枉自己父親的周季重,杜並也因為雙拳難敵四手,被衙府侍衛當場殺死。此事一出便震驚朝野,眾人皆稱杜並剛烈以為孝子,許國公蘇頲更是親自為杜並作墓誌銘。武則天也是聞知此事,便召杜審言入京師親自提審此案,瞭然內情後一來感慨杜並的一腔熱血,二來欣賞杜審言的詩文才華,不僅免了罪,還授著作佐郎,再遷膳部員外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