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篇文章中,蘇辰的筆法依舊犀利,一如當年和別人的罵戰一樣。
“隨著經濟的持續增長,民眾的消費能力日漸提高,幾乎所有的消費行業都呈現出興旺蓬勃的景象。”
“同樣,從1992年一來,隨著大批國際資本的潮水般湧入,以及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在中國市場發力,各個行業的本土公司都面臨空前的衝擊。”
“電腦行業,隨著康柏、惠普、IBM等國際著名電腦公司大舉入境,使得我國剛剛起步的電腦行業不得不洗牌,也讓整個中關村的電腦公司不得不改行。”
“在彩電行業,現在京城大商場的黃金展臺都被日苯品牌佔領,本土彩電企業已經陷入最艱難的苦戰時刻。”
“作為我國國產彩電的老大,長虹的庫存彩電已經高達100萬臺,總值超過20億元,甚至到了每個月建倉庫都來不及堆放的地步。
而從1991年起,日苯的經濟在房地產和股市泡沫破裂之後陷入長期的低迷,原來在全球各地四處投資的大公司元氣大傷。
另一方面,它們一直將中國市場視為本國、歐美市場之外的“第三世界”,拒絕將最先進的技術和產品投放中國市場。
甚至有某家電公司還認為空調的製冷效果差,是因為京城的的空氣太髒……”
他在文章裡寫道:“現在,外國的資本以及跨國大公司已經將戰火引到我們的家門口,如果我們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只怕今後我國的不少民族品牌都變成這些公司的旗下子公司。”
“如果我們這些人不站出來,那麼我們國家那些響噹噹的民族品牌將會成為歷史,我認為應該用我們的品牌築起我們新的長城。”
“讓世人知道中國製造,也讓外資知道我們本土品牌從沒有怕過他們!”
“因此,我認為,我們的企業家應該以產業報國、民族昌盛為己任,避免讓外國品牌將我們的市場蠶食掉,也避免出現洋強國弱的局面。”
這篇訊息發出去後,很快就被各大報紙轉載。
甚至還被新聞點評,讚譽他是一個時刻思考本土民族品牌發展的企業家。
因為文章的撰寫人可是蘇辰,雖然他在國內的學術圈不是很有名氣,但他的名氣在哈佛與麻省廣為流傳,甚至現在國內的經濟學都考慮用他的著作作為教材。
當然,雖然他認為自己在內地的商圈一直都是屬於最低調的,但紙包不住火。
就像是那句話一樣,儘管他不在江湖,但江湖依舊還有他的傳說。
同時這上面十分聳動而煽情的內容,使得人們對本土品牌的命運產生擔憂,同時也激發出很大的民族熱情。
隨著這一篇文章的走紅,不少人在購買商品時也開始在民族品牌和外國品牌之間做抉擇。
那些聰明的企業家在市場營銷中就充分地借用這股熱情。
在他們的企業廣告中,有很多都採用“振興民族工業”這個主題訴求。
於是,一時間,民族品牌的振興成為各大企業一個最為炫目而崇高的主題。
本土很多企業早就在摩拳擦掌等著和外國品牌開戰。
如果說蘇辰喊出的是口號,那麼第一個與外國品牌開戰的就是海爾。
它率先發起本土企業前所未有的價格戰。
張瑞敏的這一決定比歷史的軌跡要來得早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