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們有個活動,正好和《新週刊》的薛芳同志認識,提到過您的事兒,正好聽說您是她姐夫,所以今兒就厚著臉皮過來。”
“這是給您帶的禮物,小小禮物,不成敬意。”
馬未都拿出來一個盒子,也不知道里面是什麼東西,隨後眼睛滴溜溜轉了轉,落在客廳電視機邊上那四折屏風上,隨後眼睛一亮。
這是蘇辰覺得光看電視機太單調,所以就把那四折屏風當做背景牆。
蘇辰笑著接過禮物:“您真是太客氣,難道空著手上門來,我還能攔著不讓您進來。”
“您說笑了,蘇同志,我多嘴說一句,您那屏風不合適,如果是一面白色的牆壁,應該會更加存託一點。”馬未都有點蔫壞,大概是看上了,但不明說。
蘇辰也沒有點破他,笑呵呵道:“我覺得挺好的,這是以前朱老爺子幫我看的。”
要是不這麼說,估計這傢伙能三天兩頭來煩他。
話說有一年,馬未都去給一家老闆掌眼,在面對一屋子古玩,他只說了一句話:“挺好,留著自己玩。”
對方老闆一聽就怒了,叫人把馬未都吊起來:“我花了一百多萬就是為了來聽你一句話?”
馬未都很無辜地說他沒有收錢,他只是來看下有沒有他想要的東西,原來錢給中間介紹的人收了去,可對方還是把他吊了兩天,後因為朋友的周旋才放他。
1966年到1976年,古董是中國人的負資產。
誰家有古董,誰家受牽連。
除四.舊時,很多人拿棉被包著古董,砸碎了往垃圾桶扔。
80年代國家出於發展外貿的考慮,才恢復向民間收購古玩舊貨。
當時,馬未都單位8點上班,每週兩次六點出門,騎著腳踏車,挎著大黃包,鏈條都蹬紅了奔玉淵潭公園東門,去趕古董早市。
收完古董,難以按捺內心焦躁。
大半夜,去找朋友魏東昇一干人等窮顯擺,敲門,半天沒開,一腳踹開。
發現一堆人貓在那,一摸那電視,電視還是熱的,嚯,你丫貓在這****呢。
馬未都還沉浸在收古董的興奮中:
“哥幾個,瞧瞧我收的這寶貝,明清的,講究!”
那哥幾個一聽就樂了:“你別逗了,我們這看的才是寶貝,日本的,忒正點!”
整個80年代,馬未都為古董痴狂。
可那年代沒多少人懂古董,有一段時間,他喜歡四合院一大爺家的瓷碗。
天天下了班,就跑去看。
幫大爺醃白菜,搬煤球,苦活,累活全包。
幹完活,就洗乾淨手蹲在那看瓷碗。
來來回回,去義務勞動了一個月。
然後那天被路過的蘇辰給截胡,氣得他一個月都沒緩過來。
“您說的可是朱家縉朱老爺子?”馬未都問道,語氣裡帶著恭敬。
蘇辰點頭:“對,正是他老爺子,早些年的時候來幫我看過,我覺得既然是歷史,就放在那吧。”
聞言,馬未都也只能打消心裡的小九九,道:“蘇同志,雖然您的專業是經濟學的,但也可以寫一點關於您在留學時發生的事情。”
他缺稿子嗎?
不缺。
缺的是有名氣的人,尤其是像蘇辰這樣吃過洋墨水的,這人脈可就海了去,要是哪天蘇辰發表的火了,他作為編輯也能跟著沾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