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覺得蘇辰是文化人,所以送了一支鋼筆。
不貴重,也不能算便宜。
畢竟禮輕情意重嘛。
把筆收好,蘇辰就出門準備去弄這個文化沙龍的事情。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同一類人組成的圈子,其他人是很難融進來的。
而京城的京圈更是如此,這是因為京圈的特殊性,追根能溯源到建國初期,這些人都是大院子弟,像姜文、王朔、葉大鷹、鄭曉龍、馬未都都是這樣的人。
但這些人見到海巖還是要低頭叫聲大哥,因為海巖是京圈裡的人上人,是京圈裡的大佬,這跟他的家庭背景相關。
只不過海巖為人很低調,從來不炫耀自己的家世,不像後來的富二代、官二代們。
蘇老師不滿足於商業上的成功,因為他不可能一直都在香港發展。
所以結識這些人還是很有必要,去折服這些高傲的文人。
此時的京城文學圈小得可憐,轉來轉去就那麼幾個人,而且大多還都是大院子弟,主要是接觸文學比較早,人家有這條件。
先天性的優勢。
但馬未都也不可能專門為了約稿的事情來找蘇辰,這邏輯根本就說不過去。
不過很快蘇辰就知道為什麼。
因為《經濟學原理》徹底火了。
在美國可以說是火得一塌糊塗。
就在上個月,《美國新聞和世界報道》報道說,這本《經濟學原理》已被美國300多所大學用作經濟學教科書。
《經濟學原理》一書現在徹底風行美國,其暢銷速度和暢銷數量還創下一個吉尼斯世界紀錄。
而且不少報紙還將蘇老師稱之為‘神秘的東方人’。
再加上他求學時間的跨度,這些事情聯絡在一起,這轟動自然就非同一般。
據說麻省坎布里奇的非贏利性思想庫國民經濟研究局貨幣經濟學部,以及波士頓聯邦儲備銀行和國會預算辦公室都準備聘請他過去上班。
而據說看過這本《原理》的人,都覺得大概是最為生動和有趣的一本。
整本書洋溢著濃厚的人文熱情,沒有任何複雜的數學公式,圖形和曲線也簡化到極致。
甚至不少經濟學領域的專家對這本都讚不絕口,因為這本書一開始就用極其簡單的語言列出經濟學十大原理。
如“人們面臨權衡取捨”、“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所放棄的東西”、“理性人考慮邊際量”等等。
曼昆對這本書的評價同樣也被媒體發出來。
他說:“我們以前的課本總把簡單的原理複雜化,我們厭學的一大部分原因就是因為教科書的死板和故作高深。
而牛逼的人總能把高深的理論用簡單的語言描述出來,並且就以我們身邊的例子去驗證,毫無疑問,來自中國的蘇就是這樣的人。”
這些訊息也已經在國內掀起小範圍的轟動,相信這個轟動效應很快就要大範圍。
蘇辰還不知道這些事情,身為編輯的馬未都就已經從朋友那裡聽說,所以找來門來。
甭管能不能約到稿子,也要先刷個眼熟。
儘管這本書已經在國外出版一年,但對於大部分的文藝青年來說,這本書就是天書。
只有高校才會小範圍流傳,不過都是英文版的,並沒有進行翻譯。
儘管這本書的作者是中國人,可真實的情況就是這個樣子。
若不是指名道姓說蘇辰,估計大家都不知道這本書的作者是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