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他們確實是在暗地裡轉移資產,而且小股東們都還不知情,但這個《都市早報》居然報道出來。
這些財經專家沒有去揭露其他問題更嚴重的股票,而是就盯上怡和系的這兩家公司。
說明背後肯定是有人在操控,甚至還有人認為是不是北邊不滿怡和。
儘管現在恒生指數上漲,但怡和的股價一直在下跌,僅僅只是幾天的時間,就從8塊多跌到6塊多。
這種不尋常的跡象就足以證明,有人故意打壓怡和系的股價,然後在暗中吸籌,準備發動致命一擊。
所有人也跟著磨刀霍霍向牛羊,比如劉欒雄這種江湖草莽,被狙擊兩次之後,他這次自然不甘再被人搶。
具體的操作過程其實非常繁雜,絕不是一味的分散買入就能行的,那樣只會很快的抬高股價。
盛世在股價迅速上揚的時候,大筆砸盤賣出,嚇退想要渾水摸魚的散戶們。
而當這些散戶們紛紛割肉離場時,再不動聲色的趁機把他們拋售的股票全部低價接手過來。
在大多數的普通人看來,置地公司的股票近期因為深陷輿論漩渦,雖然波動比較劇烈,但很難察覺有人在暗中吸股。
怡和公司對香港來說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存在,它與滙豐被譽為是英資在香港的兩面旗幟。
怡和系的置地集團不但是香港最大的地產集團,同時也是港股市場中,單一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
也是怡和公司在香港的主要資產,如果能把置地從怡和手中搶過來,它引起的震動比李黃瓜收購和記黃埔、報價收購九龍倉還要大許多。
在連環船策略下,置地從怡和的聯營公司成為怡和的大股東,怡和對置地的發展逐漸失控。
而置地罔顧當時已出現的一些不利的因素,從一名保守穩健的地產商迅速轉變為活躍、冒進急躁的地產發展商,在1982年股市樓市急跌中陷入空前困境。
“連環船”結構中怡置互控演變成相互拖累的局面,揹負四成置地股權的怡和集團苦不堪言。
這種怡和、置地互控的“連環船”結構也不是無懈可擊。
怡置互控涉及利益關係,當收購戰爆發式,提出收購的財團,可以向法庭申請禁止令,禁止置地行使所持怡和股票的投票權,這就輕易破解怡置互控的連環結構防線。
面對怡和置地困守危城,蘇辰佈局“火燒連環船”的大計:向市值較小的怡和入手。
當時的怡和市值不過30億港元左右,以約10億港元,購買三成半怡和股權的價格,來控制置地百多億港元的資產,算盤打得相當響。
但蘇辰沒那麼多錢,只能在早些年置地行情不好的時候,悄悄從二級市場上吸納20%的流通股。
因為想要瞞天過海的吸納這麼多散股,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須要儘早準備一切。
這種商業大戰不是隨便兩三天就能搞得定。
也不是三言兩句就能收購置地。
大傢伙還在等著這神秘人發起致命一擊,就連怡和也枕戈待戰,結果這個神秘人突然消失,如果不是幾天前的資料還在,西門·凱瑟克還以為自己看花了眼。
因為怡和還沒拿出任何反擊,對方居然就停手。
接下來的一連三四天,怡和的股份再沒有受到任何影響。
而那個神秘的買家資金似乎也沒有受到影響。
這就好比從一個神秘的網站下載一部不可描述的電影,已經關好門,關上窗,拿出紙巾,結果這電影居然是奧特曼一樣。
李黃瓜忍不住和屬下道:“怡和不是那麼好啃得下的,對方大概是資金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