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我的感覺是圖文並茂,不但有這些平常我們關注不到的人,還有那些發生在身邊的小故事。”
“原來有些烈士家屬生活得這麼艱難。”
“感覺確實不錯,反正訂哪家都是訂,那就先看著唄。”
“……”
蘇辰就貓在報亭裡,有一搭沒一搭地和賣報的大爺聊天。
“大爺,這兩天《新週刊》賣得怎麼樣?”
大爺警惕地看了他兩眼:“你是哪個單位的?看你還掛著相機,該不會是哪個報社的記者吧?”
“其實我是《新週刊》的工作人員,主要是為了看看我們這刊物寫得怎麼樣,如果大家有什麼意見,我們要及時聽取意見。”
蘇辰笑呵呵道:“不能脫離於群眾,也不能脫離我們的讀者群體,只有聽大家的心聲,我們才能拿出更多更好的故事。”
“這敢情好。”大爺點頭,接著道:“因為是新發行的,所以大傢伙的反響還不錯,主要是這些故事都是取自我們身邊的事情,給人的感覺就是樸實,然後……”
他想了半天,沒想出啥詞。
蘇辰試探性問道:“接地氣?”
“對,就是這個詞,接地氣。”大爺連連點頭:“因為這些都是我們經常遇到的事情,比如街坊鄰居都是醫生,或者是軍人家屬,能夠看得到,要是寫得和我們生活不接近,我們就感覺有些虛構,不真實。”
這便是《新週刊》的定位,要是弄得太高大上的東西,那反倒是畫虎不成反類犬。
而且也沒必要整得那麼高大上。
最主要的要在群眾群體中開啟市場。
讓民眾覺得這本刊物有權威性。
儘管這刊物已經構思好幾年,但現在也才得以發行。
說話間,兩個女青年來到報亭前面。
“大爺,您這還有《新週刊》嗎?我們想買一本。”
“有。”大爺拿出一本。
《新週刊》的售價是一元一本,而1981年創刊時的《讀者文摘》只有48頁,而且是雙月刊,新聞紙黑白印刷,那會兒才售價三角。
正兒八經說,《新週刊》純粹是賠錢賺吆喝,因為不管是哪一方面都選得比《讀者文摘》要好。
但以現在的物價,你要賣個五塊十塊錢,那不現實。
不過蘇老闆不差錢,雖然是掛靠在《京城日報》下,但掏錢的是蘇老闆自己,除了那些工人的薪資是《京城日報》支付外,剩下的,都是由蘇老闆買單。
看到大爺拿出來的雜誌,兩個女青年接過來,翻開看了兩眼:“內容做得不錯。”
“而且插圖和排版也很不錯,都能聞到一股墨香味兒。”
“那我們買吧。”
其中一個姑娘掏出錢來,買下這本期刊,轉身就準備走。
蘇辰急忙攔住她們。
兩個姑娘瞬間一臉警惕:“這位同志,你有什麼事情嗎?”
“是這樣的,我是《新週刊》的工作人員。”蘇辰解釋道:“所以想進行街頭調查。”
“街頭調查?這個詞兒倒是新鮮。”其中一個姑娘問道:“那你有什麼想問的?”